中图分类号:IO-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34(2001)01-0103-05 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学术界是一门后发展的显学,而中日比较文学是这一领域中发展迅速、特色突出的一个重要的分野。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学术园地。然而,与任何学术研究一样,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也面临着一种困惑、一个再发展的时代课题。 一、强化理论意识,在具体研究的基础上确立具有理论体系的批评模式 应该说,中日文学比较研究与我国的中西比较文学的发生过程中有所不同。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后发展学科,整个学术体系的建立过程基本上是一个从外国横移、引入的过程:先引入西方的理论体系,再为模式选择对象,确定课题。这种研究方式一方面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具有学术思想的早熟性,从一开始就表现为较明显的理论色彩;另一方面,也使一些研究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切实性和非本土化特征。在这些研究中,有的研究者直接套用当代西方的某些理论,堆砌一些直译或自造的名词,而使文章缺少可读性。学术论文所达到的境界是用人人都明白的言语表述人人都不明白的事理与观点,而不是用人人都不明白的言语表述人人都不明白甚至是人人都明白的事理与观点。我感到奇怪的是,一些评介和研究“接受美学”的论著也写得生涩玄奥,最终反倒影响了人们的接受。学术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理论的借鉴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其中不能有自己的发现发展,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证明了前人和别人的伟大,最终反而淡化了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与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相比,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则往往选取了一种与之不同的研究路向:由具体实证研究到实证研究。这种研究路向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研究对象的分析变得极为精细,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历史真实性和学术可靠性,可以说,这是任何一种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以此为起点而又以此为终点的话,最终实现的也可能仅是一种“知识”的描述和“事实”的证明,而非“意义”或“思想”的阐释和总结。不能为比较而比较,最终还是要寻求一点意义。 在以往有关中日文学的平行比较研究中,这种为比较而比较的现象比较突出。单纯的资料性的实证和考据,只要是肯下功夫的识字者都可以完成,而枉费了作为学者的劳动。在有关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与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的比较研究中,有的研究者把两个文本进行一一对照,比较异同,但是却不能对构成二者异同的深层原因和意义进行分析,不能反映研究者自己独特的思想价值。我们除了知道两个文本有何异同之外,并不能了解到更多的含义。影响研究有时可以通过事实的梳理来补充思想和理论的欠缺,至少还体现为交流史的价值。而平行研究则不能将研究对象进行单纯类比或现象罗列作为研究的终点,必须在并不相关的事实之间体现意义,研究者必须用自己的思想将这并不相关的事实连接起来,去探求其背后的意义,从而使这种研究本身获得更高的价值。 影响研究或关系研究是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且代表着中日比较文学的最高成就。从历史的渊源关系来看,中日文学的交流、影响关系是源远流长的,这是中西文学关系所不能比拟的,它给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带来了无比广阔的空间。近年来,中日两国学者在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某些影响和关系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注重考察事实而疏于理论分析的现象。影响研究是要梳理关系的历史,但是单纯考察事实和梳理关系也只是描述过程而未去追求意义。 在目前的影响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层次:(1)“事实”研究;(2)“事实——异同”研究;(3)“事实——异同——原因”研究;(4)“事实——异同——原因——模式”研究。这最后一种研究思路才是影响研究和关系研究的全过程,才使学术思想趋于完整,研究也才包含有“意义”。而有些研究在前几个甚至在第一个层面上就停止了,未能完成模式的创造。模式是指在具体实证的基础上通过宏观分析而确立理论的模式,最后所抽象出来的意义类型。只有这种意义的类型,才是对于思想的丰富。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中所存在的这一现象,主要是有以下原因构成的。 第一,两国文学、文化关系的特殊存在及其研究的薄弱。具体实证的方法就是基于这一历史背景和前提而被普遍采用的。前面说过,中日两国文学和文化在历史上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由于过去对这种关系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文学关系缺少全面、细致的研究,因此,梳理关系、发现事实,便成为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事实”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但不是最终目的。然而,相当多的研究却停留在这一过程,以事实为起点又以事实为终点,把历史研究变成了资料研究。 第二,日本学者传统的学术价值观的影响。从日本近代学术史来看,实证研究一直是一般学者的主要研究方法。这一学术传统最终使实证不仅成为日本学者的主要方法,而且成为普遍的学术价值观。应该说,中国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起步,主要是受日本的影响。而在研究中,有些成果又是直接从日本引入,并进一步扩展的。因此,实证方法便十分自然地成为中国学者的普遍研究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心态和事实也与中国学者对实证方法的使用有潜在的关联:适应日本学者价值观的需要,以得到日本学术界的认同。因为双边文学比较研究与国别文学研究相比,更注重也更需要研究成果的交流。 二、强化文化批判意识,在意义研究中确立现代化价值取向 文化意识对比较文学研究的介入,毫无疑问是研究的扩大与深化。特别是对于中日比较文学来说,更具有文学之外的真实意义。无论是历史的事实,还是学术的评价,中日文学均同属一个文化区域。在目前有关中日文学的比较研究中,几乎所有“意义”的表述,都在证明中日文学的文化一体论的共同感。而且这种认识又多是从积极意义上作出的单一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