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导师:王晓明教授,2000年) 罗岗 内容提要:本文力图重新讨论一个人们熟知却未必重视的问题,即现代中国文学是如何在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知识的现代化过程中被“创制”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既不是自然的产物,也不仅仅限于观念的领域。通过对中西方文学历史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文学”有着非常显赫的历史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一个名叫“现代”的幽灵的神秘介入,各种力量(传统的与现代的,社会的与个人的,政治的与文化的,观念的与制度的……)开始簇拥着“文学”,并透过不同的途径和手段塑造了“文学”。因此,将“文学”作为“现代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检视、分析它的历史构成与现实构造,应该是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史研究自觉承担的任务。就像论文的副标题“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所显示的,我没有把问题的讨论局限在“文本”(理论的和创作的)层面,也要求自己突破“传统/现代”的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论述框架,更多地关注制度层面的因素,为了有力地回答“文学是如何被历史地建构起来的”“人们如何通过社会来理解文学”和“文学透过何种渠道来完成自我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在生产的过程中如何维持自我的同一性”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我把知识分化、学科形成和课程结构这些知识与教育的制度演变作为了讨论的重点。在这篇论文中,“现代‘文学’在中国是如何确立的”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转化成了“作为现代知识的‘文学’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这样的讨论更可能把问题引向深入和复杂。即使认定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更多的时候是以“知识”形态现身,那么也需要挖掘“知识”背后隐含的复杂的社会历史特别是权力的“痕迹”,突显“知识”最终可以落实、储存和传授的制度性保护,导绎“知识”在使用者和思想者的内心世界里的细微变化,并且指出“知识”在跨文化和跨语际传播中产生的误解、差异与创造性的挪用。很显然,作为“知识”的文学并非一定是凝固的和形而上学的,关键是如何发现制度中潜藏的个人经验以及这种经验揭示出的制度和生活世界的辩证关系。 《施蛰存的人文意识与小说世界》(博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导师:王铁仙教授,1999年) 李金凤 内容提要:在这篇论文中,我试图比较全面地描述施蛰存先生的“人”和“文”这两个世界。施蛰存先生拥有深厚广远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理想,它构成了施蛰存的精神主流和深沉的内涵,这是支撑他一生文化事业的心理基础和潜在的动因。施蛰存毕生以文化创造为己任,一直致力于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条文化创造之路。这是我对施蛰存其“人”的一个基本理解。由此出发,我将通过对施蛰存的艺术世界的考察、分析,深入探讨施蛰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结构,并将它放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认识。 第一章主要评述施蛰存早年人文意识的历史形成,和他在二三十年代人文生活的主要内容及文化作为。 第二章侧重探讨施蛰存的自由性。 第三章着重探讨施蛰存小说创作的四重主题。第一,乡愁与感伤是施蛰存的第一部小说集《上元灯》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第二,历史想象与身份认同是《将军的头》这部小说集的创作主题。主人公倍感痛苦的是两种身份的尖锐冲突。第三个主题是爱欲与道德伦理的问题。第四个主题是都市生活及其想象。 第四章重点探讨施蛰存小说的叙事艺术。首先,他非常喜欢在小说中营造一些能够涵盖主题内容的意象,这些意象在文本中不时穿插出现,不仅层层渲染了小说的情感和色彩基调,而且也成为一种结构性因素,衔接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也很注重对叙述时间的控制,在故事进程的不同阶段合理分配叙述时间,从而形成了变化繁复、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其次,神秘怪诞的美学趣味。施蛰存成熟期的创作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他对神秘怪诞的事物的嗜好。另外,杂糅并陈的文体风格。施蛰存的小说在文体风格上明显受到古典诗词曲赋、笔记体神怪小说和佛经变文等中国传统文类的影响。这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小说的语式、色彩、意境等方面。 《现代小说艺术的命运与大众文化和多种传播手段的挑战》(博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导师:钱谷融教授,2000年) 赵抗卫 内容提要: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小说是在中国百年以来摆脱落后耻辱的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中展开的,同时也在现代四大传播媒体的形成中诞生与成长。传播技术发展与艺术发展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目前对文学阅读与接受的研究大多是从接受的内容进行考察,而少有从文学的传播手段或传播方式去分析。然而,离开了特定的传播媒介,任何文学的接受都是不可能的,而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必然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精神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十世纪世界文学艺术的大趋势,是尽力寻找全新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和表达方式,以开掘现代人类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及其对外部世界的“掌握”。因此,通过各个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传播手段对文学生产、文学观念的影响(本文着重于小说生产与接受的演变)的分析,去考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的命运及其变迁,从而思考新的传媒时代的生存处境和变化环境中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现实,尤其是“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费产生的影响,以及在“数字化生存”的文化新语境下文学的意义,文学的文化身份的建立及当代小说的发展趋势,提出文学(小说)艺术生存与发展的诸种可能性等等问题,这是写作本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