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0)06-0088-03 90年代发表的研究张恨水的学术论文共有82篇,(注:本文所统计论文采自1990年1月至1999年11月发行的省级以上报刊。)专著共计8部。(注:本文所统计著作采自1990年1月至1999年11月发行的《全国新书目》。)从数量上看,较80年代有明显增加,从质量上看,也较80年代有显著提高,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仍然存在,但研究新问题的论文明显增多。研究领域有扩大趋势,小说研究继续成为热点,对其散文、诗词和新闻诸方面的研究也有所增加;从研究主题看,张恨水与中国通俗文学的研究成为重点,有关论文达10篇占全部论文的12%。 90年代的张恨水研究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一、方法论受到重视 1988年,徐传礼发表的《关于张恨水研究的两大问题》中提出:“新时期美学与文艺学的方法论研究现状是令人欣慰的,然而在起点较低,起步甚晚的张恨水研究中,自觉尝试运用新方法的成果却微乎其微。有鉴于此,我们希望一切有志于张恨水研究的有心人,都来重视并实践研究方法的增新,不断提高研究方法本身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注:《张恨水研究论文集》第78页-102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引起了张恨水研究者对方法论的重视。1994年范伯群发表了《张恨水研究和通俗文学理论建设工程》一文,提出要把张恨水研究与通俗文学研究结合起来。他认为“张恨水是通俗文学大师,研究张恨水的作品,不仅仅在于赏析、阐释、开掘他的思想和艺术性及其社会效应,评价他创作的得失,借鉴他的创作的历史经验,我们还应该通过张恨水的研究,探究通俗文学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诸如“张恨水作品的美学特征与市场效应之间为什么能达到辩证的统一;在艺术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双重制约下,他为什么能应付裕如?张恨水作品与中国传统民族美德的宏扬之关系,也是一个涉及到与广大民众进行心灵交感的大问题”。并且从审美的角度,指出“新文学的作家侧重于新道德的探索与建立;通俗作家侧重于发扬传统民族美德及对若干民族陋习和不合理因素之改造,通俗文学的自在自律的运行规律和审美标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不可能由哪一位评论家靠苦思冥想在主观臆测中得到答案。而是要从大量的作品,若干重要的作家,特别是象张恨水这样的创作宏富的大师级通俗作家的研究中,从流派兴衰嬗变的轨迹中,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概括提炼以至升华为理论”。(注:范伯群:《张恨水研究与通俗文学理论建设工程》,《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1998年,孔庆东在《走向新文学的张恨水》一文中从文学史的角度,论述了张恨水与新文学的关系。他认为,张恨水与新文学的关系,在今天看来恐怕要比他的作品本身更富学术价值,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通俗小说和新文学小说互动发展的轨迹,以及张恨水在其间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总之,现代通俗文学和新文学的理论建设都要向张恨水研究“索取”许多从创作上升为理论的规律性的东西,同时张恨水研究方法的深化也为现代通俗文学和新文学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石。 二、“四新”论文明显增加 所谓“四新”是指“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使用新材料,运用新方法”,四者兼备最好,但至少要有其一。90年代张恨水研究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仍然存在,但“四新”论文明显增加。1994年,张凉发表的《张恨水与琼瑶言情小说比较》是近年来研究张恨水言情小说的一篇力作。文章比较了张恨水与琼瑶相同之处是“他们讴歌的爱情,都或隐或显地指向了人类价值观念中最深刻最基本的方面: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为读者提供了一方任感情自由驰骋的天地,人类共有的情结在这里得到提纯升华并因而获得广泛的回响”。同时,从精神内涵角度比较他们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指出,“同是言情小说,张恨水与琼瑶却分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言情小说。就其摄取表现生活的角度和方法而言,张恨水是将社会小说的成分纳入言情小说的,具有‘世情小说’特征,琼瑶的小说则主要体现‘纯情小说’特点,言情描写重在人性的开掘,与张恨水凸现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反而有意淡化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或将社会历史背景推至爱情故事背后,在一个或数个家庭中编织故事。爱情故事由于无法借助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来推动发展,只能最大程度地依赖于人物的性格冲突”。(注:张凉《张恨水和琼瑶言情小说之比较研究》,《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1993年,徐永龄发表的《透视作家心灵世界的窗口:论张恨水散文〈山窗小品〉的主体意识》,是近年来研究张氏散文的力作。他认为,这本书多角度地表现了作家的精神风貌和心灵世界,同时在写作水平上也达到了散文艺术的极致。具体说来,它体现了:1、鲜明的社会意识。2、朴素的平民意识。3、崇尚自然美、诗情美、绘画美和意趣美。 1993年,汪青松等发表的《读者至上意识与爱国民主精神:论张恨水新闻实践之内涵》一文是对张恨水新闻实践进行的研究。该文认为:张氏办报的总体思想倾向是与我国人民的前进步履相一致的,那就是反帝反封建反对国民党的腐败政治;他在长期的办报生涯中始终体现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读者至上意识,那就是深入生活,注意客观报道,反映读者呼声,并带头自撰作品,努力提高报纸副刊的可读性并积极拓宽稿源,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广大读者。 1998年,俞乃蕴发表的《张恨水诗的语言艺术》是研究张氏诗词的力作。他认为:“张恨水的诗作和小说是珠联璧合的。尤其是诗语言,和他的小说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具体表现为:“朴质,大巧之朴;辛辣,一串红红的辣椒;真情,肺腑间流淌的诗”。(注:俞乃蕴:《张恨水诗的语言艺术》,《江淮论坛》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