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熟能详的论调是,发轫于本世纪初的中国新诗,即自由诗,并非从汉文化自身的土壤中自然自发地长出。这已差不多成了一个公认的“常识”。但我不能同意历来的“新诗移植说”或“新诗引进说”,而主张它是嫁接成活的。因为从唐代近体诗的整饬,到宋代曲子词的长短不一,再到元代散曲的衬字不受格律限制,中国诗歌自身发展的非格律化趋势已预示了散体化(即自由体)的必然。虽然早期自由诗的开拓者如果没有西洋诗歌的直接启迪,或许不会写新诗。但如果没有中国诗歌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性,第一代学步者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等人,就决不可能在刚开始就轻易地一步登天,使第二代后继者在半个多世纪里都没能超越半步,使岑寂过久的中国诗坛,不得不等待戈多般苦等姗姗来迟的北岛。 一、北岛与《今天》一代 北岛在七十年代后期的喷薄而出,不仅仅是由于中国诗坛的长久黯淡与沉寂才反衬出他的辉煌夺目和震聋发聩,更主要的还是在于他的实际成就确实远远超过了他所有的新诗前辈——北岛的出现使他以前的时代成了新诗的史前时代。从北岛开始,自由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但由于非个人的原因,无论是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还是在世界经典文学方面,北岛的素养与第一代新诗人都相差太远,这种差距远远大于第一代诗人与北岛的诗歌成就之间的反差距。这固然是“诗有别材,非关学也”(严羽)的又一明证,但更重要的是到了北岛时代,汉语新诗不仅已不是移植的了,而且连嫁接初期的水土不服也已基本克服,哪怕北岛连ABC 都不识,北岛还是会成为北岛。北岛第是一代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为汉语新诗重新接上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精神源头。其次,第一代新诗人的创作之所以采用白话或口语的形式,更多的理由并非来自思维上的必然和表达上的必须,而是出于反传统的时代需要;而北岛的表达方式是他的思维方式所显现的必然形式,因而是内在的、原创的、自然的,而非外在的、模仿的、生硬的。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是,现代汉语经过大半个世纪的生长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历史选择了北岛的诗笔来宣告这一伟大时刻的来临。一种语言从诞生到成熟只化了这么短的时间是不可思议的,但众所周知现代汉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娄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的再生。这就从一个更基本的角度证实了中国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传承关系,血毕竟浓于水。顺便提一句,一种语言成熟的最初标志是能够完善地表达诗歌思维,而成熟的最后标志则是能够精确地表达哲学思维—但既然是标志,一切才刚刚开始。北岛之于汉语新诗的作用,一如陈子昂之于唐诗的作用。陈子昂如一株空谷幽兰,一反六朝绮靡颓风;而北岛如一颗愤怒的葡萄,一反半个世纪的假大空恶习。这很容易就造成了一种发人深省的假象,似乎陈子昂是以不朦胧来反朦胧,而北岛则以朦胧来反不朦胧,因此北岛的突然出现令刚刚从噩梦中醒来的知识界迷惘慌乱得不知所措,以致对含蓄隽永的古典诗歌早已陌生的批评界一时之间对北岛莫敢置评,却避实就虚地群起而功击巨灵神般的北岛影子下的小鬼—顾城,因而再一次因循了艺术史和批评史上令人啼笑皆非的惯例:以辱骂扼杀为初衷的攻击者,成了送佛送到西天的尽心尽力的最佳宣传者。《今天》一代就此得到一个很不确切的标签,并同样因循历史惯例,将错就错地以“朦胧诗”的封号直接进入它在文学史上的必然领地。 “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倒下的人/为了每当太阳升起/让影子像道路/穿过整个国土”(北岛《结局和开始》) 如果把这几行诗当作北岛诗歌的地位和影响的最佳写照,那么北岛所代替的另一个人就不是遇罗克,而是陈子昂。撇开诗作为文化旗帜的广泛感召力不谈,仅就诗歌领域来说,北岛所开创的诗学道路确实已经穿过甚至穿出了国土。现在活跃在诗坛上的年轻人没有一个人不曾一度是北岛主义者,很多人就是从学北岛开始起步的。北岛之后诗风最“嚣张”的杨炼,就是以“北岛第二”登场的。但北岛显然比陈子昂要伟大得多,北岛不仅仅是一个诗学革新者,更是一个高扬理性的文化批判者。 当然,北岛并不是不可超越的,北岛有他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 七十年代末与“星星画展”同时的《今天》诗群,正如前者主要接受战前德国的表现主义画派影响一样,北岛们在半个多世纪以后又在李金发止步的地方与法国的象征诗派对上了暗号。生于一九四八年的北岛可算是《今天》一代的长老了(虽然我们不会忘记它的精神祖师食指),长期的文化闭关使他和比他年轻的同伴一样,无缘了解地球其他角落的同行们曾经和正在怎么想怎样写,等到意象派、现代派、后现代派在八十年代初进入他们的精神视野时,他们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达方式已经基本定型,而他们的古典素养在那场文化浩劫中也仅限于供“大批判”用的《神童诗》、《三字经》之类,这种先天性的文化贫血既注定了北岛只能是一颗耀眼的流星,同时又限定了流星的最高星等和亮度。 但更本质的原因来自诗人和他的时代之间的关系。北岛的创作激情产生于对十年浩劫的愤怒,而这种与诗情并不完全同质的政治性愤怒(它更适合于哲学家)彻底劫持了北岛,使北岛的全部心灵最终完全固置在那个梦魇之中。北岛自己都意识到自己无法摆脱这个梦魇:“我死的那年十岁……我将永远处于/你所设计的阴影之中……回忆如伤疤/我的一生在你脚下”(《白日梦》)。他的全部才情随着对这个噩梦一而再、再而三的控诉而枯竭了。许多北岛的崇拜者把北岛当成政治家而非诗人。作为对十年浩劫最严厉的批判者和抗议者,愤怒的毒素毁坏了北岛健全的理性和更宽广的文化视野。历史又一次开了个谶语式的玩笑:对北岛来说,既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只有“今天”;而北岛的“今天”永远就是“十年”!哪怕历史已经进入了“明天”,北岛依然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解除魔魇,无法走出那个已经被巫术般的诅咒凝固了的“十年”。与大部分诗人一样,北岛只能面对一个方向。北岛不是一个具有雅努斯般神奇的两副面孔的史诗诗人或哲学诗人,对北岛来说,“明天”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