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是西方文化强势冲击以及西方文学密集影响的结果,除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对“五四”新文学的先导作用得到普遍承认之外,现代文学研究界并没有充足的精神准备去正视19世纪文学思潮如何对20世纪文学产生影响的问题。事实上,即使在近代文学乃至古代文学研究界,人们也常常对19世纪中国文学的思潮现象予以忽略,更不用说去寻证其后续作用力了,其原因盖在于未能从这一时代文学创造力的普遍萎顿和文学观念建设的意力模糊中分辨出思潮的潜隐性,进而确认这种潜隐性乃是19世纪文学思潮的时代性特征。人们毫不怀疑20世纪文坛充满着此起彼伏的文学思潮,西方文学思潮的导引与召唤曾使得这一时代任何一种富有价值感的思想观念都产生过向文学思潮乃至社会思潮方面进发的强烈意向。经过影响深远的“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中国文学观念从数千年的传统包围中解除了束缚,于是出现了思维活跃、新见迭出的时代气氛,而诸多这类新思维、新见解又在这种适宜的气氛中被凸现为或竟至于被夸大为思潮,造成了这一时代文学思潮的彰显与泛滥的特征。20世纪文学思潮的这种显泛性特征同19世纪文学思潮的潜隐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当然体现着深刻的时代性差异,但从时代运行的基本状貌而言,中国的19世纪同20世纪一样充满内忧外患,也同样频频遭受外来的或内部发生的各种新思潮、新观念的冲击,同样面临着政治转向、社会转轨的种种契机。如此板荡不定、危机四伏的社会状态势必孕育出歧异纷繁、绵延不绝的文学思潮,正像人们从20世纪的文学景屏上所能清晰地观察到的那样。但事实是,由于19世纪文坛从整体上尚处于传统文学思想的重重包围之中,每有新见,也都以经典的重释作为依托,故而原本是活泼跃动的文学思潮也往往沉潜在古典文化波澜不惊甚至水波不兴的砚池里,又由于缺乏西方文学强烈的冲击和比照,即使随着社会的风潮兴起一些规模较大影响较著的文学思潮,从密度上既远比20世纪稀疏,在强度上也远比20世纪萎靡。但不管怎样,即使摒除了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大张旗鼓地倡导并力行的“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等“跨世纪”运作,19世纪比较明显的文学思潮,如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萌芽状态的个性主义和变革、开放思潮,以宋诗派的同光体为代表的在拟古旗帜下作古典现实主义酝酿的宋诗运动,还有围绕着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兴起的成果了了的民族主义文学,伴随着近代启蒙主义而起的势单力薄的民俗主义文学倡导,等等,都对“五四”新文学乃至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前导性影响。 一 提及19世纪文学思潮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我们的思路同历史的进程一样都无法绕过龚自珍、魏源。他们对新文化新文学所起的启蒙作用以及给新文学家所带来的启发与诱导从未被人们忽略,但似乎也从未被充分认识。梁启超确实这样总结过:“数新思想之萌蘖,其因缘固不得不远溯龚魏。”(注: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趋势》。)曾朴也曾在《译龚自珍〈病梅馆记〉题解》中,称龚氏为“新文学的先驱者”。然而他们并不能切实指出龚魏二氏对新思想和新文学影响的实在性。这显然与他们对新文学所采取的隔膜姿态有关,至少他们无法对新文化运动中形成的个性张扬、狂飙突进的时代风气有多深切的感受,因而对龚魏,特别是对龚自珍开拓的、在19世纪沉寂的文坛上越发显得超卓不群的个性主义思潮及其在新时代的印刻与投影,自然缺少体认的心绪与热忱。饶有兴味的是,处身于其中的新文学家,特别是倡言“尊个人而排众数”的鲁迅,还有高扬个性主义旗帜以开拓时代精神的郭沫若,都在言论表述上对龚自珍的个性主义启蒙思潮采取了相对忽略的态度。这样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人们对龚自珍与新文学之间传承关系认识的充分性。新文化的首倡者和新文学的建设者都积极、自觉地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同时也接受了类似的假设:新文化的精神资源和新文学的观念基础一般都来自域外,作为直接的精神资源和观念基础,西方的各种时新的或不再时新的主义才是他们已经关注且应当关注的对象,而来自中国古代包括来自上个世纪的文化精神和文学观念至多只是间接的素养,大可以不列入言说的范畴。于是明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新文学家常常并不轻言孔子、孟子,从龚自珍的精神领地获得滋养或者得到鼓励的新文学家也不习惯于拿龚自珍作标榜。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以及在新文学建设中国作为显然深得龚自珍“但开风气不为师”的精神之三昧,但他很少用龚自珍作话题。鲁迅与龚自珍同为各自所处时代的思想巨人和文化旗手,其精神情怀上的相通相契自不待言,即鲁迅所吟咏的《亥年残秋偶作》诗,不仅题名可能令人联想起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便是“曾惊秋肃临天下”、“尘海苍茫沉百感”句,也都与龚自珍《己亥杂诗》的情绪基调相通相和。然而事实情形是,鲁迅则很少提及龚自珍和他的这些“杂诗”。郁达夫乐于用龚自珍的诗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自勉自谑,在《自述诗十八首》中曾有“删尽定公哀艳句,侬诗粉本出青莲”的表述,既说明自己对龚自珍文学的充分注意,可似乎也缺少推介和标举龚自珍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