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路愈走愈艰难了 文学走到20世纪末时,几乎所有的作家、文学评论家以及文学爱好者们都感到:路,愈走愈艰难了。汉唐以来,文学的那些挟雷电、掣风云的风光到哪儿去了?那些个群星璀璨、整个社会都对文学家、诗人充满崇敬和景仰的时代到哪儿去了?那些个一部小说的出现、一个文学形象的出现便可以震动全国,征服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一代人心灵的时代到哪儿去了?而今文学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全国的纯文学类期刊绝大多数已面临不靠国家接济则要倒闭的境地,尽管一批批好心的作家们还在为文学的“振兴”奔走呼喊,甚至费尽心思包装、炒作、打官司……伎俩使尽,文学依然在萎缩,文学家的地位依然在下降。 历史上,文学的地位是被“拔高”的 应当说,历史上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家过高的地位恰恰是不适当。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政治外力介入的结果。自唐以后,中国的政治家以“文”取仕。文学好者可以为官,可以锦衣良田、夫荣妻贵,读书人何能不望风而附“文”?可以说,如果没有统治者政治上、经济上的刺激,唐宋以及以后中国文学的特殊的繁荣,中国文学家的特殊的地位,是不可能出现的。 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四人帮”时期,文学的过高地位更是政治效应的结果。为了宣扬某种斗争观点,只要文学家写出了政治家满意的作品,可能拔擢为市里、省里,甚至中央的领导。在这种状况下,文学的位置被无限地拔高,实际上是被扭曲了。文学像一个患病的巨人,高大却无力。 文学,在今天遇上了特殊的环境 文学就是文学,文学是一种审美手段。如同人们需要听音乐、需要看绘画一样。粉碎“四人帮”以后。文学回到了为人类陶冶情志、愉悦性情的应有位置上。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学却碰到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80年代以后,中国逐步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在这个急遽转化的历史时期中,社会的价值取向有了重大的改变。人们对事物的取舍更着重于它实用的经济价值而非审美意义。 文学的冷落,除了遇上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外,还因为遇上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20世纪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传媒手段竞相出现,作为一种艺术手段,纯文学最强的表现力对于表现科技领域的卫星、光电,经济领域的金融、统计等已有些力不从心,社会对文学的能力也有些失望了,于是求助于电影、电视、电脑以至报纸,而把文学放在了一边。 文学地位下降的另一个原因,也许是文学本身造成的。 每年产出数百部的长篇小说、书店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小说集、诗歌集、文集……列队长龙,究竟是文学的繁荣还是对文学的揶揄?急功近利的“推出”,大量平庸、拙劣作品的堆斥,怎能不倒坏社会的胃口? 还有数不清的这种文学评奖那种文学评奖,数不清的文学炒作、官司、对骂……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是朋友在“骂”朋友,兄弟在“骂”兄弟。数不清的“报告文学”,只要企业家出钱、出多少钱,写什么样,自然有出版社愿出,期刊愿刊……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的“戏说”,从后宫秘史到孙悟空与观世音菩萨谈恋爱,直至色情、变态的赤裸裸地鼓吹。如此荒唐之法,怎不败坏文学的声誉。 文学的路,会怎么走? 文学的路是愈来愈艰难了,但文学会继续发展变化下去,只是文学和作家,将来会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改变。 文学不仅不再是主导社会、具有强大政治功能的艺术手段,也不应再是许多人终身的职业和谋生的手段。它将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一种“人”所特有的素养。服务于人们的消闲、品味、欣赏。它将进入小的“沙龙”天地。 纯文学当与通俗文学截然分流,前者如上所说进入文学的“沙龙”,不考虑市场;后者则与新的传媒结合,以市场为创作目标:文学与电影电视结合、成为影视文学;文学与新闻结合成为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文学与网络结合,成为网络文学……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文学会不再独立成阵,但你在电视电影、报纸网络上,时时可看到她的身影。 无论有多少眷恋,无论我们曾为她寄寓过多少理想和情愫,纯文学的辉煌,的确要游离我们远去了。极少量的文学家会进入国家的学术单位或大学研究机构,另一部分人由出版商“养”起来,为直接的经济目的而写作。这也许就是纯文学的明天! 而文学没有死,在她用生命浇灌的各种传播手段的花丛中,文学获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