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作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杰作,既产生在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土壤,就必然包含着当时中国文化的种种信息,我们可以借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等;可借以上窥战国以前的历史与文化,也可以由之追溯后代一些文化现象产生之根源。我觉得,《天问》、《离骚》等楚辞作品中还有一些待解开的谜,待发掘的珍宝。 本文想以对《天问》中有关鲧的文字的诠释,作为从文化角度研究楚辞的个案,作一些探索。古今学者的有关论著,尤其是近二十来年中出版的游国恩先生的《天问纂义》,闻一多先生的《天问疏证》,林庚先生的《天问论笺》,孙作云先生的《天问研究》,对有的问题已作过一些有价值的探讨,或先得我心,或给我以启发。但前修时贤的论述中互相抵牾的情形也不少;也有的在我个人看来是正、误交混。我想对有关历史、传说、神话的纷杂状况加以梳理,兼呈浅见。请学界朋友正之。 一、鲧的功过与“鸱龟曳衔”所包含的上古传说 先秦典籍中,《天问》关于鲧的事迹提到最多。今录之如下: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佥日“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寘之?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 应龙何画?河海何历? 这一段共26句,其中有窜乱。首先“鲧何所营”一节应在“不任汩鸿”一节之前,是这一段的总冒。不然,“不任汩鸿”不明所指。其次,“应龙何画”二句不成一节,有脱文(这一节应是问禹继其父治水的事)。此外,后面问夷羿的部分还有二节,显然亦应移在此段之末。今录之如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咸播秬黍,莆雚是菅。 化为黄熊,巫何活焉?何由并投,而钰
疾修盈? 这最后一节联系鲧禹治水的动机而提出:鲧禹都是为了开垦草泽荒地,播种粮食,为什么两人都长年投之荒野努力经营,而最后鲧落得一个恶贯满盈的名声?这作为本段文字的收束,也十分有力。《天问》在谈夏朝立国过程时还有一些专门问禹的事情的文字,这里不录。 鲧禹治水,在中国上古史上是一件大事,在中国水利史上也是具有开创性、创造性的事件,但关于他们治水的很多具体情况今天已不太清楚。《天问》中上面所录文字,对于我们认识这个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只是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所反映的神话传说,而对其中包含的科技文化信息和有关人物、事件在以后的流传、演变及同后来道德神祇的关系等,多未予注意。 从上面所录《天问》中文字可以看出,屈原对鲧是肯定的,对于鲧受刑罚和贬损甚为不平。其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同《离骚》中“鲧婞直而亡(忘)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惜诵》中说的“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这里应该弄清的关键问题是:究竟鲧治水的办法是怎样的?有无意义? 对这个问题,前人已谈过一些看法,但结合《天问》及其他文献资料来看,似尚未找到比较完满的答案。从对《天问》原文的解释上说,分歧最大的便是对“鸱龟曳衔”一句和“阻穷西征”一节的理解。 关于“鸱龟曳衔”一句,王逸解释为鲧被殛于羽山之后“飞鸟水虫,曳衔而食之,鲧何能复不听乎?”显然不合文意。洪兴祖《补注》云:“鸱,一名鸢也。……此言鲧违帝命而不听,何为听鸱龟之曳衔也?”又引柳宗元《天对》“方陟元子(按指禹),以胤功定地。胡离厥考(按指其父鲧),而鸱龟肆喙?”洪兴祖从鲧的方面说,柳宗元从禹的方面说。此后各家迄于当代,众说纷纭,有的解说颇为离奇。只就“鸱龟”的解说,有的以为“有似鸱鸟之龟”(徐焕龙《屈骚洗髓》),有的以为是“鸱尾鱼”一类东西,即“三足鳖”(徐文靖《管城硕记》),有的说“即应龙之属”(张诗《屈子贯》),有的言“龟鸣如鸱,盖鄂龟之类”,并以“衔”即“马衔,马首龙身而一角”者(刘梦鹏《屈子章句》),有的说是“怪物之为祟者”(丁晏《天问笺》等)。今人又有以为即“耆龟”(何剑薰《楚辞新诂》)。关于全句文意,个别学者或以为“魑魅之技,所以眩鲧”(胡文英《屈骚指掌》),或以为“盖水怪败鲧功者”(王闿运《楚辞释》。其说来自刘梦鹏《屈子章句》)。大部分学者以为是说导鲧治水,或以曳衔之状给鲧以启发。当今学者也大多从这方面加以解说,但在具体解说上有所异同。如闻一多先生从蒋骥说,以鸱龟为一物,即旋龟(闻进而说亦即“蠵龟”,传说中一种鸟首、有毛角的龟),姜亮夫先生从朱熹说,以为“与下文应龙相类”,林庚、蒋天枢、汤炳正等先生以为指龟与鸱鸺,或曰枭,孙作云先生以为是龟与蛇。至于究竟是给予帮助还是引导,还是启发,说法又各有不同。 下面谈谈我们对这句诗的理解。 先看看相关两节中其他几句的意思。 第一问“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是说既然不能胜任治水的工作,大家为什么还推荐他?这当中包含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说,大家推荐他,可见他是有一定能力和经验的。第二层意思是说:即使鲧无此能力,极力推荐他的人也应有一定责任,不能把错误全记在鲧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