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0)-06-0001-09 东晋文人创作的文艺作品在当时是如何传播的?传播的范围的具体情况怎样?这是对东晋文艺进行综合研究,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下面就上述问题试作初步述论。 一、两种主要传播类型 东晋的文艺作品在当时的传播方式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类型: 1.直接传播。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作品产生以后,不经过中间环节,径直同接受者见面。东晋有不少文艺作品就是通过这种类型得到传播的。这种传播方式,有时作者出场,同接受者直接见面。《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第19条载: 干宝向刘真长叙其《搜神记》。刘曰:“卿可谓鬼之董狐。”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第86条载: 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做金石声。”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法书要录》卷二辑梁虞龢《论书表》云: 羲之性好鹅,山阴昙禳(一作酿)村有一道士,养好鹅十余,右军清旦乘小艇故往,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道士乃言性好《道》、《德》,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各两章,便合群以奉。羲之便住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 《北堂书钞》卷154引《俗说》云: 顾虎头为人画扇,作嵇、阮,都不点眼睛,便送还扇主,曰:“点睛便能语也。” 上面引用的有关小说、辞赋、书法和绘画作品,都是作者把自己创作的作品直接传播给接受者,而这些接受者都是个体。此外,东晋有些文艺作品传播时作者也出现,但面对的不是个体,而是群体。诸如文人集合时创作的作品,或一个人或几个人演出自己的作品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王羲之《临河叙》载: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以足以叙幽情矣。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 兰亭集会是文人的一次盛会。这次集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赋诗,参与赋诗的人多达26人。这26人“一觞一咏”,当众赋诗。从诗歌产生的方式来看,他们写作的诗歌带有彼此唱和的特点。他们创作的这些诗歌,不仅在当时得到了直接传播,而且作品大多流传至今。这一方面可能与组织者王羲之的地位和身份有关,另一方面当与参加集会的人数较多有关。与会者有些既是作者,又是接受者,个人创作的诗歌又被纳入了群体,容易被保留和流传。东晋文人集会作诗较多,除了兰亭集会以外,还有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记载。 《南史》卷19《谢晦传》载: (谢晦)涉猎文义,博赡多通……帝(刘裕)深加爱赏,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帝于彭城大会,命纸笔赋诗,晦恐帝有失,起谏帝,即代作曰:“先荡临淄秽,却清河洛尘。华阳有逸骥,桃林无伏轮。”于是群臣并作。 类似上述的传播情况也表现在音乐方面。《乐府诗集》卷75《大道曲》题解引《乐府广题》曰: 谢尚为镇西将军,尝著紫罗褥,据胡床,在市中佛国门楼上弹琵琶,作《大道曲》,市人不知是三公也。 谢尚在佛国门楼上弹奏琵琶,接受者不是个人,当有不少市人。又《晋书》卷81《桓宣传附桓伊传》云: (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显贵,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帝召伊饮宴,(谢)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神色无迕,即吹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韵合歌管,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妓奏笛。伊又云:“御府人于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弥赏其放率,乃许召之。奴既吹笛,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发现,不管桓伊是为王徽之吹笛,“作三调”,还是桓伊和他的奴仆为皇帝和谢安“吹为一弄”、“抚筝而歌”,都是直接把他们的演奏传给了听众。这里的听众不是个人,而是多少不同的群体。 综观上面列举的事例,不难看出,作者出场这种直接传播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作者、表演者和接受者直面接触,作者能够把自己的作品通过语言文字、书写、呈示和表演等形式,即时、准确和完整地传播给接受者。而接受者不仅可以用自己的视觉、听觉等观赏到作品或表演,而且有时还能亲临其境,直接看到或听到创作的过程。这样,接受者得到的感受往往会超出作品本身。这种传播,作者和接受者容易双向交流,作者能够很快地得到反馈。当然,这种传播也有局限,就是受时间的限制,不易承传。 直接传播,除了作者直接出面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作者不一定在场,作品的传播是通过自行展示来实现的。这在绘画、雕塑、书法和文学等艺术中,都有表现。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引《京师寺记》载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和戴逵的文殊像云: 兴宁中,瓦官寺初置……已而(顾恺之)于北殿画维摩诘像一躯,与戴安道所为文殊对峙。佛光照耀,观者如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