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1)09-0041-0047 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高教结构的发展,同时,伴随产业结构现代化的进程,也为高教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经济条件,对高教结构的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反过来,高教结构在适应产业结构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对产业结构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本文拟对二者之间的这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作一番粗浅的探讨,希冀能够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有所助益。 一、产业结构现代化对高教结构的影响及其改革 (一)关于产业结构现代化 产业结构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和联系方式。因此,产业结构现代化(注:关于产业结构现代化这个提法,目前还比较少见,最早见于侯晓明的《产业结构现代化与教育战略》(见《中国教育报》,1985-1-19)一文中,以后黄宇峰的《亚洲“四小龙”利用FDI促进产业结构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及对我们的启示》(见《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第1期)也提到产业结构现代化的问题。另外,在一些产业经济著作中也零散地有这种提法。在此,本文尝试对产业结构现代化作一粗浅的界说,并以此阐释高教结构改革的相关问题。),实质就是不同产业之间联系方式和比例结构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各次产业比例的合理化、高度化和最优化。产业结构的现代化状态,直接影响着一国现代化的水平。 产业结构现代化改变了技术结构和就业结构,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文件中指出的那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被机器所取代,就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数量在下降,而监督、组织和管理工作则在增多,从而增加了对各级劳动者智力能力的需要……。至于在早已工业化的国家开始占有优势地位的服务部门,它们往往要求有广泛的文化知识,并了解人的环境提供的各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也就构成了对教育的新要求”[1]。人们为了避免结构性失业、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就必须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伴随这种需求,从30、4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相继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知识产业论等等理论,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推动了高等教育数量的扩张和结构的变迁。特别是60年代以后,各国都把高等教育结构改革作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点,正如英国教育家巴巴德波勒斯所言:“事实上,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结构的变革上。”[2]。英国教育家阿什比勋爵也指出,影响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顾客的要求、人力的需要、资助人的影响[3],而这三个方面的直接推动力都在于产业结构的改变。 (二)产业结构现代化要求高等教育结构实现“多样化” “一定的产业结构影响着人口流向和人口分布的疏密状况,并对人口的素质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形成规定前提条件”[4]。因此,产业结构现代化加速了劳动力从生产部门转到非生产部门,从工业转向服务业,并进而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在这种转移过程中,由于接受的教育和培训的程度不同,因而劳动的附加值也不同,接受教育的多少和学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劳动者收入的多寡,因此人们纷纷要求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以获得更多的升迁机会和收入保障。各个企业组织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也需要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因此,各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各发达国家主要通过这样一些途径来实现高教结构多样化: 1、增加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和种类,在保持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扩展研究生教育和专科教育的规模,从而实现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的多样化。这个过程是分两个阶段来实现的。第一个阶段是高等教育二元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各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短期高等教育,以适应不断增加的高等教育入学需要,满足了普通百姓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这些短期高等教育形式如:美国的初级学院、社区学院以及技术专科学校;英国的二年制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联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法国的短期技术大学等等。这些短期高等教育机构构成了各个发达国家高教系统的重要一翼。如美国在1959-1960年之间有社区学院663所,学生816071人,而到80年代,美国的社区学院增加到1231所,学生总数482万人,占高校总数的38%,学生数占大学生总数的36.8%。[5]同时,改造传统大学,增加研究生院,培养科研开发和研究人员,增强了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许多研究性大学都开设了研究生课程,这样就使各国的研究生人数急剧增加。如美国1960年有研究生总数为34.2万人,1970年达90万人,1977年达137万人,1999年为174万多人。[6]有的大学,如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人数都已经接近或超过本科生人数:哈佛大学的研究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1.5%,耶鲁大学占50%,麻省理工学院占50.2%。此外,各大型企业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机构,承担起本企业高技术专门人才的培训和开发任务。如美国在1950年的4060个企业中设有4834个研究所,到90年代初,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型公司企业都有自己的研究和培训机构,有的甚至不止一个。有的国际知名企业,还办起了自己的企业大学,除培训本企业内部人员外,还公开对外开放。如IBM公司设在纽约州索恩伍德的“技术学院”、通用汽车公司的“通用汽车学院”、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企业技术学院”等。第二个阶段为多元化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继续调整和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职业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一次就业定终身已经成为历史,人们获得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需要经常更新,否则很快就会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各个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由此提出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概念,兴办了一些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如英国的开放大学、日本的广播电视大学、联邦德国的遥授大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