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分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自1978年试行推广学分制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学分制在我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管理秩序混乱 学分制的运行比学年制复杂得多。每学期有数千人乃至上万人要按自己的课表进行选课,还要接受学生的退选和改选,工作量很大。由于学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选课,容易发生碰课现象,有时遇到以班为单位集中进行生产实习或课程设计、采风、社会调查等活动时,这些班级的学生就不能在这期间内选学其它课程,再加上选修科目多,学生上课的流动性大,教学秩序较难控制。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特别是计算机应用的水平偏低,又加上学校的成绩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一些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最终导致教学管理秩序混乱。 2.选修课质量不高 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是在选修课的基础上产生的。实施学分制必须同时实施选课制。选修课质量不高,就意味着学分制的失败。但是,在一些高校学分制实施中,开设的选修课质量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质量。由于传统的观念影响,教师和学生对选修课重视不够。据某校召开的学生座谈会记录,教师对选修课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的现象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学生也知道选修课容易考及格,学习也不刻苦、不努力,最终导致选修课质量下降。 3.教学计划弹性不够 教学计划规定着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比例。有些高校教学计划弹性不够主要表现在选修课比例偏低。实施学分制必须同时实施选课制,开设大量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没有大量的选修课就谈不上学分制。美国是世界上在高校开设选修课最多的国家,其选修课在全部课程所占比例也居世界首位,这正是学分制得以生存的基础。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360学分中,有选择余地的课程学分共300个,占总学分的83.3%,真正达到了该院教学计划中所说的“允许有最大灵活性去安排个人的学习计划”。而我国目前高校中即使改革比较成功的大学的学分制教学计划中,其必修课比例仍然偏高,选修课仍然偏低。如北京大学教学计划中必修课占70%左右,选修课占30%左右,其中任选课仅占10%(注:卢晓东、刘雨《1993-1996·北京大学教学计划修订回顾》,《高等教育研究》1998.1);上海财经大学的教学计划中任意选修课也仅有9.1%(注:《上海财经大学学分制实施办法》,见《上海财经大学教学一览》)。选修课数量的限制影响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4.师资水平偏低 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因素是开设出一定质量和较大数量的选修课,而要开设出一定质量和较大数量的选修课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因此,实施学分制的学校必须有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而从目前来看,有些高校师资数量和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选修课开设少,而且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方法论等有助于提高思想素养、开拓知识面的课程开设不足。这都是教师数量与质量的限制造成的。 5.选课指导工作缺乏力度 学分制的实施,也给学生提出了新问题。有些学生能够从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定向发展出发,主动地进行选课。但有些学生存在盲目选课、避难就易等现象。有的学生选课不从自己实际出发贪多嚼不烂,最终导致连续几门考不及格;有的学生眼睛盯住学分,特别对于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为了能够达到顺利毕业的目的,总是避难就易;有的学生也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甚至对课程介绍了解不够,盲目从众,跟风现象十分严重。这些现象的出现,最终将导致高校教育质量下降。 6.学生政治思想素质下降 学分制的实施给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有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得力,没能及时找到学分制条件下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办法,结果造成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滞后,一些学生思想素质下降。由于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因此,同专业学生不一定学同样的课程,同时入学的学生不一定同时毕业。原意义上的班集体不再拥有共同的教师、课程、课堂和教学时间。班级概念的模糊化,集体活动的无法开展,给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由于学分制突出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个体作用的突出,集体活动的减少,造成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组织观念淡薄,甚至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 7.人事劳动制度改革滞后 学分制的实施,意味着学生可以提前或推迟毕业,从而达到快出人才、早出人才的目的。而目前我国人事、劳动制度还未完全脱离计划体制轨道,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科技市场还不成熟,仍处于发育阶段。人才流动的条件尚不充分,转行的素质与能力需求不甚明确,培养与使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即使提前修完学分但难以就业等状况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分制作用的发挥。 8.教育经费投入欠缺 学分制的实施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经费作后盾。教育经费的投入欠缺使得一些学校学分制改革后劲不足。因为良好的服务设施(如计算机选课系统、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硬件支持系统)和教学条件的提供、相应的师资配备、管理人员的培训、教师报酬的提高、重修和重读条件的创造、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增加以及后勤系统的保障等,都亟需改变教育投入不足的状况。有的学校虽实行了学分制,但教师指定的参考书在图书馆中不能借到;有的学校开设了一定量的选修课,但教师的课时费没有改善,上多上少差别不大,致使教师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