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系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当然它要表现在物质上。教育不仅承继和传递着文化,而且发展和光大着文化。精神文化既体现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习俗方面,又凝结在个体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之中。人生活在文化中又创造着文化。教育是培养有文化的人,人格也无不打上文化的印记。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融会与人格完善是牵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化融会是内容、形式和手段,人格完善是目标、理想和结果,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高校乃文化融会和创新的园地,让学子们成长在文化荟萃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1.大学的文化价值观 大学首先是文化传递和文化融会之地。人类文化的延续方式多种多样,但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现代社会里的文化品种及总量迅猛增长,人类文化已成为一个浩瀚无比的宝库。如何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优秀的文化,这就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文化的过滤、加工和重组,使其中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得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保存和传递。 高等教育还具有吸收、融会各种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是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最主要的领域,这为各种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吸收、相互融会提供了条件。在这种交流中,选择和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把其积极因素融会到自己民族的文化中,从而创造出更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趋势的新文化,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大学最重要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学术精神和文化创新上。文化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产物,而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产的最重要部门之一。高等学校的学术领域可以囊括整个文化为研究对象。当代一流的大学无一例外地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尽管这类大学普遍办学条件优越,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学术精神。拿获诺贝尔奖位居全球高校榜首的剑桥大学来说,它的学术精神渊源于古希腊所推崇的理性训练和人格塑造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亦称自由教育或通识教育),强调获取知识和发展智慧是教育的唯一最高目的,反对教育有其它的功利主义目的。重视学术性的专业课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加强批准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等。这使剑桥大学形成了注重学识渊博与学术自由,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的传统。哈佛大学除延续着剑桥的传统,更融入了美国的自由、宽松与务实。1998年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Rudenstine)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的演讲中说:“大学教育应该唤起我们的好奇,开阔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思考,审视我们的价值、信仰,检验我们的设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以及其他不同文化下的生活方式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了解他人,同时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这虽然是对教育的挑战,但却应该是大学追求的理想。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大学更应该注重基础研究。并且不是怀着实用的心态,而是在对自然、人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探索”。(注:陆登庭:《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第2页。)如哈佛大学于1998年成立的亚洲研究中心,是在20世纪初几个被称为“闲逸的好奇”的学者对中国文化进行开创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当时有人曾以中国离美国太远为由极力反对开展这方面研究。 由此可见,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之所以成为诺贝尔奖的摇篮和世界著名的大学,根根源就在于它的一代一代不为外部环境左右,不以功利心态取舍知识,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独特的博雅教育的传统,从而使不同的学科能够按照内在的逻辑发展,能够相互会通、结合、渗透,逐渐在校内形成了博大恢宏、兼容并蓄、视野开阔、富于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品格。这使得它们的教师的学术造诣、学术素养、学术意识以及它们的学生的知识体系、理论基础、思维模式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或者说在许多方面超乎了其它学校之上。如果我们对此给以一般意义上的阐释,那就是任何一所大学要想获得真正重大辉煌的成就,产生自己杰出的大师,就必须有超然物外的求知精神,具有追求真理和科学的氛围,具有多种学科广泛融合与交叉的文化底蕴。 2.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在人类文化思想中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它在哲学思潮上的表现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20世纪是这两种思潮相互较量的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亲眼目睹了科学在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里所发挥的日益重大的革命性作用。国家间激烈的对抗和竞争,以及人们对物质消费不断攀升的追求,使科学主义不断得到加强以致出现了它的极端形式——唯科学主义,这一主义既片面崇尚“科学至上”又嘲弄人文主义。 正是科学高涨和物质繁荣为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日益增多的负面影响及由此造成的人类世界的种种危机和悲剧,使人文主义复兴的条件逐渐成熟。战争的灾难和威胁,使人们想到如何避免战争维护和平;科学技术的非人道化结果让科学家蒙羞,如原子能技术用以制造与使用毁灭人类的原子弹和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剧的人类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似乎在“自毁家园”,撕毁将自己与自然结为一体的协议。著名人类学家米德(mead)在其《代沟》一书中尖锐地指出这是“没有灵魂的技术的昌盛”。(注:米德:《代沟》,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67页。)与此同时,社会邪恶和道德沦丧也在逐渐加剧,于是人们强调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融会,提出了“科学人文主义”,意谓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主义为方向和目的的人的发展观和社会观,它的最高目的是要在科学与人性的相互协调和补充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均衡发展。在教育上倡导科学文化教育与人文文化教育的融会,出现了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这种教育观强调人自身的革命,主题为人性的觉醒,人道主义的复兴,以及人文主义精神的光大。为此,人类必须对自己的需求、理想、责任、价值、前途、行为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