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大学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由于这类大学一般规模比较大,如何科学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 我国多校区大学的起源主要来自高校的合并。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各地高校合并现象渐多,多校区大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出现,在校生规模常常达到数万人,如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此外一些学校在校园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向外扩张建设新校区,也成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校区的大学,如上海交大、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在扩招形势下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多校区大学有迅速增加的趋势。由于合并后的多校区大学在内部管理体制上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由多个学校合并而成的多校区大学的管理问题。 一、多校区大学的特点和作用 多校区大学是多个校区的聚合体,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组织,与其他大学相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和作用。 大学是各校区与政府、社会之间的缓冲器。一所具有法人资格、独立设置的学校,无论大小,都会与政府、与社会发生许多直接的联系,经过合并后成立的多校区大学,其最高管理机构(常被人们不规范地称为“总校”、“校本部”,本文称之为“管理总部”或“总管理部”,不包含其所在的校区,仅仅是一个行使协调整个大学的管理职能机构,以与各校区的管理机构、包含所在校区的所谓“总校”等相区别)能代表各校区与政府、社会进行联系,作为“缓冲器”减少了各校区事务性负担,使得各校区能集中精力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并精简一些管理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国外多校区大学缓冲器作用较明显,在有许多事务(包括预算等)与立法机构发生联系。 大学是各校区教育资源的协调者和统一配置者。多校区大学一旦建立,大学管理层或管理总部必须考虑大学的整体学科和专业结构问题,对各校区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队伍、物质设备、经费投入等进行统一的协调配置,从而提高了整体效益。 各校区共享先进的管理资源。从目前形成的多校区大学来看,既有水平相当的学校之间的合并,也有强弱合并,不论合并的学校多少,都有一个校区作为学校的总管理部所在地,而该校区往往是在合并中实力相对于其他校区来说较强的,因此在管理方面该校区的管理水平相对于其他校区具有一定的优势。新的大学管理常常是以该校区的管理资源为基础的,包括规章制度、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等,由此其他校区管理系统的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共享管理优势资源。在合并的最初几年,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学校管理优势如何输出并较好地整合到各校区,使整个大学达到基本相同的管理水平是亟需探索的。 多校区大学的社会资本生产能力优势明显。多校区大学由于其规模巨大,常常包括了多种类别、层次的教育,其社会资本的生产能力相对于其他相同办学层次的单校园的学校来说大大加强。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广义上的)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范式。”(注:杨雪冬.社会资本.对一种新解释范式的探索.李惠斌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36).),一所大学作为一个组织,也产生相应的社会资本,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关系网络,多校区大学则由于其多校园特点所具有的内部组织增多,其复杂性和多样化能够产生更多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使得大学的社会资本生产能力提升,并呈现多样性。此外与教师和学生相关的社会资本亦大大增加。 大学规模扩张能力增强。除了正常的发展性扩张外,由于多校区大学的校区分布在若干地区,学校的声誉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伴随着各校区的扩张而扩大,学校挖掘潜力的范围比单校区增加,从而使其规模扩张能力相对于单一校区的大学来说更有优势。 二、多校园大学管理的若干要点 多校区大学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其规模大、校区多的特点使得大学管理发生了若干转变。 1.大学管理的相对统一性 对于多校区大学来说,尽管以前各个校区历史和传统不同,但作为一所大学,只有在管理上的相对统一,才能促进各校区寻求文化上的共同点和发展上的一致性。 大学的统一性之一:共同的校名及品牌保证体系。对于具有一个共同大学校名的各校区来说,共同的校名代表了学校的共同品牌和无形资产。因此大学应该通过一定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技术使各校区为社会提供基本一致的教育质量、学术质量。统一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管理目标、质量标准、过程监控与评价体系,如招收水平基本相同的学生,制定水平基本相同的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基本相同的教师学术评价标准等。 大学的统一性之二:公共的管理总部对于各校区相关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的管理。大学不仅要面向政府和社会,也要面向各个校区,因此作为独立法人的大学,其最高管理层对于各校区都相关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协调和指挥,主要包括学术、预算、财政、法律、学生等事务。 2.大学管理的多样性 由于各个校区原来具有自己的历史和特点,形成了各校区不同的校园文化,因此大学的管理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各校区的这些特点,在管理的相对统一性下体现各校区一定的多样化,构建更加有活力的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