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1)02-0096-03 一、科学研究的萌芽 在人类历史上,奴隶社会出现高等教育的雏形,我国殷商时代的“西学”、“西雍”和“泮宫”,就是类似于现代高等学校的机构。奴隶社会后期,随着最早的古代高等学校的出现,初始形态的自发的个体科研活动也开始萌芽了,当然,这种科研活动是自然而然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的。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产生于封建社会,战国时期齐国设立的“稷下学宫”是第一个由政府设立的高等学校,那时传授学问和研究学问混为一谈。而汉朝的太学则是一种比较正规的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大学。唐朝时,我国封建社会的高等学校有很大的发展,分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但教学和科研这两项职能尚未得到分化。我国唐代以后,从北宋到清代的书院,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学校,其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学术研究是书院的教学基础,书院的教学又使学术成果得以传播和发展。[1]这种高等学校成为当时的教育中心和学术活动中心。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高等学校里,虽然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但只是作为为教学服务的附属活动而已,科学研究没有成为学校的职能。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是随着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以及近代大学的创立,首先在欧洲开始普遍兴起。在中世纪的大学里,许多学者既教书,又从事科研活动。虽然这种科研活动是由教师个人自发进行,分散而无组织,但已初步地从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向自然科学领域发展,为15世纪以后的近代科学技术时期大学科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广泛兴起,不但使中世纪后期建立的大学获得了新的发展,而且还建立了许多新的近代大学。如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等,都是继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之后的新兴大学。这些新的近代大学大都设有自然科学学科,许多科学家都在大学里从事科学研究,并自发地组织一系列进行学术交流的科学团体,实验研究也开始成为高等学校科研的重要方法。但这时期各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主要还是教授个人或以教授个人为核心的小规模研究,参与科研的人员数量较少。因此,高等学校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应该称为萌芽阶段。 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形成 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等学校以人文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开始打破,近代自然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内部的科研人员、科研内容、科研方法、科研机构、科研的组织管理以及科研的地位和作用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科学研究开始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和职能。专门的科研机构和大量主要为科学研究所用的实验室在高等学校建立,这标志着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已由无组织的、分散的个体研究向有组织的集体研究发展。[2](P48) 在19世纪初叶爆发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惨遭失败,当时德国的社会名流和有识之士把这次失败归罪于教育,于是纷纷呼吁:要振兴德意志民族就要振兴教育,并且他们对当时德国大学只注重记诵的教学方法,以及主要为宗教神学、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教学内容极为不满。著名的哲学家费希特针对当时德国大学办学中的这些弊端,鲜明地提出了举办大学的两条原则,这就是“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些思想得到了德国教育大臣(国家文化和教育司司长)威廉·冯·洪堡(1767-1835)的支持。于是在1810年,洪堡按照这两条原则创办了柏林大学。这被认为是科学研究成为高等学校的主要社会职能和主要任务之一的标志,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柏林大学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要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主张教学应是产生于科研的教学,教师必须开展科研,不能只教学不从事科研。教师开展科研不仅为了解决向学生教什么的问题,而且为了使学生得到科研的锻炼。教师不开展科研就不能胜任教学,教学和科研同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洪堡在所创办的柏林大学中还提倡“学生以大学教授为导师,协助教授进行科研,然后在研究过程中受到教育并培养自己在学术上的爱好。”[3](P188)这就明确规定了大学生应参加科研工作。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工作,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科研能力,因此学习和科研同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教学与科研就是这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的普遍实施,实验室教学方法的大量采用,使柏林大学一直保持很高的办学水平。这种办学思想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810年后,欧美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参照柏林大学的办学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并创办了一些新型大学。而且科学研究几乎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必须考虑的中心问题之一。科学研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成为高等学校的两大职能或主要任务之一。直到二次大战之前,洪堡式大学的这一传统仍在许多国家的大学里处于支配地位。因此,这一时期应该称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形成阶段。 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时期,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时期。洪堡式大学崇尚“纯科学”的理论研究,坚持“纯科学”至上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新知识的探索,将科学研究的目的和价值完全放在科学知识本身的积累、完善和进步上,忽视了大学的科研在直接解决经济、技术和各种社会实际问题上的作用和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学与工业界及社会各界的分离,使得许多大学的优秀科学家避开工业和社会各界而潜心于纯理论的学术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生产的发展,大学科研需要走出校门,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呼唤大学科研走出“象牙之塔”。因此,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公司开始建立科研实验室,科研人员的来源和科研活动的开展都依赖于大学的支持,大学科研开始走向社会和公司企业,并与之建立了一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