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0209(2001)04—0069—08 一、引言 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能给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带来较高的回报。但教育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假设是以受教育者能找到合宜就业单位为前提的,否则,投资教育就不一定是件合算之事。最近几年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与此相伴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更难了。现在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从官方公布的两组数字,不难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一是国家教育部44所直属高校1999年和2000年本专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分别为82%和86%,也就是说,截止到派遣工作结束,仍有18%和14%的大学毕业生尚未落实就业单位。二是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连年大幅度增加,2000年共有39.2万人报名参考,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16.6万人,比上一年增长了24%;2001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46万,比2000年增长了18%。考研的动机当然很多,但据调查,社会就业压力增大是众多学子选择考研的首要原因。由于中央政府已经决定,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国将继续扩大大学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将进入大众化阶段,因此可以预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难于在短时期内缓解,甚至还有加大的趋势。花费数万元苦读四年出来后却找不到工作,这对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对社会来说,国家花费大量人财物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却被闲置,这无疑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形成机制及解决之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我国是个新现象,相关的文献还非常有限。但在其他许多国家,毕业即失业却早已是个司空见惯的现象,相应地,有不少文献试图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比如,布劳格等人[ 1]认为,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的存在是大学毕业生们不愿降低工资的结果,因为根据经济学理论,随着供给的增加,价格应该下降,否则市场就不能出清。而毕业生们之所以不愿降低工资,又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状况有关,劳动力流动性差意味着起点工资与终生收入密切相关。显然,他们是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的责任的。与此不同,卡诺[2 ]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归因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认为是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因为失业大学生的存在有利于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压低工资和提高在岗大学生的生产力。此外,也有人从教育系统自身寻找大学毕业生失业的根源,他们或者认为是教育质量和专业结构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3], 或者认为教育只是一种筛选装置,随着教育供给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被筛选下来,他们要么处于失业状态,要么只能从事以前只需中学毕业生就能胜任的工作[4]。应该说, 这些理论对特定国家来说自有其一定的解释力,但运用到我国来又都有牵强之嫌,毕竟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背景与其他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以工作搜寻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认为在人才总体短缺的情况下之所以会发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与转型过程中当事人的搜寻行为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它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为此,本文其余部分叙述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要论述工作搜寻模型;第三部分讨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第四部分讨论用人单位的搜寻行为;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含义。 二、工作搜寻模型 源自斯蒂格勒[5]的开创性工作, 工作搜寻理论在最近几十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6][7]。根据简单和够用原则,这里只论述基本的工作搜寻模型。 假定有某大学财会专业毕业生A。 她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已经知道有N个单位需要财会专业毕业生, 还知道了这些单位的工资分布状况。这种工资分布如图1所示。曲线F(W)是工资率的频率分布, 它表明,获得工资率为W[,1]的单位的可能性为π[,1],而获得工资率超过W[,2]的单位的可能性为零。
图1 单位工资率的频率分布 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A自然会一开始就选择工资率为W[,2]的单位,而没有必要进行搜寻。但在现实中信息是不充分的,A 可能知道工资率的频率分布,但不可能知道哪一家单位的工资率是W[,2],因此, 在劳动力市场上,遇见第一家买主就马上签约被认为是不明智的,明智的做法是进行搜寻。但搜寻是有成本的,搜寻成本既包括在搜寻过程中所直接支付的成本,比如交通费、邮费、电话费、化妆费等,也包括因搜寻所放弃的工作收入,即间接成本。因此,她不可能总是搜寻下去,而必须在某一时点上停下来。那么,这一点在哪儿呢?按照工作搜寻理论,这取决于A所预期的可接受工资水平(比如W[,1]),当某单位所提供的工资低于这一水平时,她就会拒绝接受而继续寻找,直至找到能提供理想工资水平的单位为止。这意味着,预先设定的可接受工资水平越高,她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小,就业就越困难;预先设定的可接受工资水平越低,她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就业就越容易。在确定可接受的工资水平时,A要对每一次选择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 较高的可接受工资的边际收益是,如果这种工作被找到,A 就可以获得比其他工作高的工资率;但较高的可接受工资也蕴含着较高的边际成本,那就是 A可能要承受较长时间的失业。最佳的可接受工资是边际搜寻收益与边际搜寻成本相等时的工资。如果假定理想工作一旦找到以后就不再更换,则可接受工资也应该使A的终生收入现值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