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9月19 日至21日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大学领导、学者等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高等教育及远程教育计划专家王一兵教授,日本国立学校财务中心研究部部长、原日本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天野郁夫教授,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研究生院天野正子教授,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长卢乃桂教授等也专程赶来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会议专题讨论了:(1)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3 )大众高等教育的体系研究;(4)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速度研究;(5)大众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研究;(6)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跨国比较研究。 会议共提交论文53篇,主要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和政策为研究重点,尤为可喜的是,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与措施为研究重点的论文占有很大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教界对大众化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层面转向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意见和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潘懋元教授和王一兵教授做了主题报告,天野郁夫教授,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陈玉琨教授,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等做了大会报告。与会代表在大会报告与分组讨论中参与了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的研讨和论争,在围绕“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会议主题及其相关专题所展开的讨论中,下述问题成为与会代表关注的焦点,各派观点林立、见解独特,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特点。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是否该奉为我们的圭臬? 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在70年代创立初期,并未在其理论的发源地美国产生强烈反响,在欧洲也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80年代以来,这一理论席卷了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高教界,至今仍是这些国家理论界探讨、研究、引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这一理论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迅速引起国内同仁的极大关注,对这一理论进行探讨和研究的文章纷纷见诸于报端,并成为政府决策的一大理论依据,在理论和实践界大有言必称马丁·特罗之势。相对于那些燥热的鼓动之辞,一些冷静的反思似乎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它确实应该将人们从对马丁·特罗大众化理论的顶礼膜拜中唤醒: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是否该奉为我们的圭臬? 与会学者指出,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主要是根据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而构建的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思想框架,而我国是“后发外生型”的发展中国家,大众化进程中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具有非均衡性,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化存在一个“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局部质变推动总体量变,而不是像马丁·特罗所说的那样由量的增长带动质的变化。 马丁·特罗把15%和50%作为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有代表对这一标准发出质疑,为什么是15%和50%而不是其他的数字,确定这两个标准有什么依据?针对这一观点,有代表指出,现在我们没有必要争论大众化的入学率该确定为多少才科学,应把大众化视为高等教育扩张问题的所在,过分追求数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还有代表提出,马丁·特罗大众化理论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原始模式,而在于他首次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理论,这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 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产生于70年代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期,而我国目前处于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期。工业化时期,人们接受一次高等教育便可受用终身;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信息的爆炸,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人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可数次接受高等教育,这在理念层面上对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提出了挑战。在操作层面上,终生教育使人在成年以后仍可接受高等教育,而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将受教育者框定在传统的大学适龄青年人口之内,他的15%的毛入学率是传统的大学适龄青年人口的毛入学率,和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有出路的,尤其是去年我们放宽了高考考生年龄限制,这对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是一个现实挑战。 总之,由于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背景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必然有别于马丁·特罗所描述的大众化的普遍模式。因此,有代表认为,由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大众化理论,不仅将会是马丁·特罗大众化理论的补充,而且将会是马丁·特罗大众化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的路该怎么走? 《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了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0年达到15%的目标,在十五规划中又将这一目标提前到2 005年。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扩招,启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工程。与以往对大众化的争论不同,本次会议代表在要不要大众化的问题上取得了共识,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无论国家最初基于什么目的进行扩招,现在的事实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工程已经启动,我们研究的立脚点已经不是要不要大众化,而是如何大众化。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富强,大众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道路和必经过程,但大众化之路怎么走,还需要政府和研究机构共同来探讨。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便是如何确定和把握大众化的“度”,这个“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而稍为超前,即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