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作用,是高等教育改革论的一个新视角。研究和重视这个影响的作用,对于纠正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和简单化,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的经济、政治因素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看,教育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根本上说,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程要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所制约,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起作用。在这些制约因素中,社会的经济、政治因素的制约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近代大学是在意大利首先出现,根本原因是因为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1]。 我国近二十年来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归根到底,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建立在它之上的政治制度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也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从本质上看,这种影响作用是有条件的。社会心理因素不可能超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政治制度的要求而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只能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2]社会心理因素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影响,最终也要受到社会经济与政治因素的制约,离开经济必然性来任意夸大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不可能有真正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另一方面,如果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作用,以为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体制,就难以解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许多复杂的现象,理论研究就可能带有片面性,缺乏对决策活动的支持力;改革的决策与措施就可能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实践中就可能出现简单化,走向偏差和失误。例如,“教育市场化”的倾向。有人主张,把高等教育推向市场,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不少高等学校盲目搞创收而影响教学工作,重术轻学、重商轻文、教师下海、学生经商等现象甚为突出。各种不良的观念充斥校园,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严重倾斜,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困境。[3 ]“教育市场化”,曾被认为是“观念的创新”。 二、社会心理因素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作用 高等教育改革是高等学校对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变化所作出的选择性适应。它是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是一个新的视角。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从几个学科的观点研究高等教育之后说:“还有什么被遗漏呢?我们没有考虑高等教育的社会心理学。”[4] 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对高等教育构成影响作用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1.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如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人的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等等。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等。3.群体心理,如集体心理、民族心理等等。 上述心理因素既存在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也存在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外部。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大学生的群体心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心理以及教师的群体心理,校风、学风、教风、管理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以及由此产生的某种校园精神,都是社会心理的组成要素。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外部,影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心理因素更为复杂和广泛,其中,民族心理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具有典型的意义。一个民族的价值心理取向、一个民族的性格无不维妙维肖地在高等学校中表现出来。大学是民族灵魂的一面镜子,正是这个意思。 相对于制约高等教育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社会心理的作用具有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心理是文化传统的积淀。历史上,文化变异是经常在发生的。这种变异能否对高等教育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关键在于这个变异过程中所产生的新思想、新精神能否作为人们的心理意识沉淀下来。从整个文化心态上看,社会心理是一种尚未被加工制作的初级形态,它弥漫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为直觉认识、情感、动机和朦胧的价值心理取向,等等。 在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因素对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方针、目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社会心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推动或延缓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却是明显的,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上越是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心理背景往往越深厚。与经济、政治等因素相比较,社会心理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具有潜在性和深层次联系的特点。这种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社会心理受到高等教育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能动的影响作用。 由于社会心理既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又积淀于世代持续的文化传统之中,它具有顽强的惰性和惯性,既能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积极动力,又能成为这种改革与发展强有力的阻碍因素。历史证明,如果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有比较良好的社会心理背景,改革的措施与现有的社会心理意识和价值标准比较一致,那么,这种改革就可能得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心理支持而得到实施。例如,英国开放大学在办学方向上一直强调尊重传统大学的价值心理取向,因此,它与社会心理是比较合拍的。这样,某些改革措施哪怕是比较激进的,也得到了高等教育界和英国社会的接受。相反,如果高等教育的改革缺乏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与传统的价值心理取向不一致或相抵触,社会心理就会成为一种顽固的阻力,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障碍,延缓改革的进程,或者使改革偏离预定的目标。1968年,法国进行了提高大学自治程度的改革。虽然,这项改革在当时的法国是有一定依据的,也有某些方面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法国崇尚高度集权的社会心理的影响,提高大学自治程序的改革措施与现存的社会心理价值体系不协调,改革在遇到重重困难的情况下不得不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