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1X(2001)02-0117-04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加强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战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界对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趋达成共识。有鉴于此,笔者拟通过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考察,略陈己见,以供参考。 美国通识教育的递嬗 1、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产生 众所周知,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完全是按英国大学的模式建立的,最为典型的当属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学。1640年初,哈佛第一任校长亨利·邓斯特(Henry Dunster)就毕业于剑桥大学的麦克达林学院(Magdalene)。哈佛大学在他的领导下,完全遵循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的惯例。 哈佛的正式课程是1642年由邓斯特首次开设的。共12门课程,一年级学生为逻辑、希腊文、希伯莱文、修辞、教义问答、历史以及植物学;二年级学生则学习伦理学、政治学、阿拉伯文、希腊文、修辞及教义问答;三年级的学生被授以天文、数学、希腊文、修辞、叙利亚文和教义问答。(哈佛当时只有三个年级,1655年增设一个年级,效法英国大学四年制)。邓斯特“把欧洲教育发展的三种倾向归结在一起:即中世纪的七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希腊和拉丁古典作品的兴趣,以及体现宗教改革思想的宗教教育”。[1](P.23)哈佛早期课程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知识的体系,体现了17、18世纪的通识教育精神。哈佛课程不仅承袭了牛津、剑桥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而且还进行了许多革新,“1728年也受到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影响,设置数学和自然科学讲座,平衡了以往侧重古典语文的偏失。”[2](P.5) 1776年,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地统治,成立美利坚合众国。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学院不得不纷纷开设自然科学、工艺、法律政治等实用性的职业课程,这动摇了传统的培养牧师、绅士的博雅学科设置的基础。1828年,以坚持正统宗教权而著称的耶鲁大学发表了耶鲁报告(The Yale Report of 1828),该报告敌视实用的职业技术课程,坚持认为共同学科的深入广泛研习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养大有裨益。第二年帕科德(AS.Packard)在《北美评论》撰文捍卫耶鲁报告,文中用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为共同学科辨护,这是通识教育一词初始亮相。[3](P.4)这次论争史称为第一次“通识教育运动”。 2、选修课制度的形成及第二次通识教育运动 布鲁巴克(John S Brubacher)认为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为大学结构的垂直拓展,如1876年成立的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是美国第一所以研究所为主的大学,主要功能是进行研究;第二是有关学院的水平发展,这主要是通过对课程的广度扩展进行的,特别体现在引入选修课(Electives)。[4](P.100)无论是垂直拓展还是水平扩张,完全深受德国柏林大学的“教与学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1862年莫雷尔法案颁布以后,各州纷纷开设注重工、农业发展的课程。这使得传统的欧洲大学的古典人文课程受到巨大冲击,如1866年成立的康乃尔大学就非常强调职业技术学科,学生可以广泛选修课程;19世纪末期成立的斯坦福大学、艺加哥大学则综合了康乃尔大学及霍普金斯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和科学研究两方面。[5](P.362) 在哈佛大学,艾略特(Charles Eliot,1834~1926,1869~1909年任哈佛校长)在1869年上任就职演说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文学与科学、古典文学与数学、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并不是势不两立的,主张将新知识列入课程计划。当时哈佛课程主要是古典课程,他上任伊始就建立了选修课制度,强调每一个学生应能自己选择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修物理、化学及古典语文。但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历经努力直到1827年才取消了四年级的全部必修课,1879年取消三年级必修科目。1884年二年级废除必修课,1885年一年级的必修课才被压缩,最终于1886年,选修课才基本建立起来,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学习18门课程。 哈佛大学选修课程使得哈佛大学的培养目标由培养贵族逐渐向培养工业人才转变;其教学组织因而发生根本变化,学校规定,学生要学习一定数量的课程即可获得学分,当学分达到一定标准时就可得到学位。这样,选修制度推动了学分制度的建立,学生获得了自由和尊重。教师从选修课中更加获得益处,教师逐渐成为专门知识的拥有者,伴随教师专门化,大学的基础结构“系”逐渐发展起来[6]。 大学生自由选修课程在1870年至1910年风靡全美。但其弊端渐露,结果是难以产生全体学生共同必修科目,无法形成共同文化。此时,美国高等教育已基本培养了满足社会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国家需要稳定,学校此时也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1909年,哈佛法人团不顾艾略特反对选聘劳威尔(Lowell)为校长,从此“第二次通识教育运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