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3/.7(35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1)03-0047-05 近20年来印度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经费紧缺之中,经费紧缺不仅对印度高等教育规模的继续扩展有一定影响,更主要的是对教育质量有极大的不良影响。1980年代以来,印度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角度,强调解决经费紧缺问题的迫切性,并初步采取了一些措施。本文在简要介绍印度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和经费紧缺情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印度政府和有关高校在解决经费紧缺问题上的一些对策。 一、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与比例 印度的高等教育主要有5个经费来源。 1.政府支出 这项经费包括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邦以下的地方政府也有少量投入。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又分两个部分,即计划内拨款(Plan outlay)和计划外拨款(Non-plan outlay)。计划内拨款用于发展性项目(Development),即物质条件的改善,计划外拨款用于日常性项目(Concurring)。 2.学生的学费 印度的大学全部是公立的,但大学的附属学院多数是私立的。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能享受到政府的补贴,但学生也需缴纳学费和杂费。一般来说,大学本部和公立学院中的学生交费不多,私立学院的学生则要交高额的学杂费或“人头费”(capitation)。 3.私人捐赠 私人捐赠在印度高等教育经费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份额。这类捐赠主要包括馈赠基金、直接捐款和捐物。捐赠者有私人、公司企业、基金会以及宗教或慈善团体。 4.高等院校的自筹资金 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获得一定数量的自身发展资金。这种有偿服务包括举办成人教育、向社会提供出版物、为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咨询、向公司和企业转让科研成果等。 5.国际援助 某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印度高等教育的援助,在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质量提高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援助不仅包括直接的经费援助,还涉及大量的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的培训、设备援助及课程设计等诸多方面。 各主要经费来源的比例情况见下表[1]。 不同渠道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比例(%)
二、高等教育经费紧缺的状况 1.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的比例下降 统计表明,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经费的增长一直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中,高等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所占的比例长期偏高,只是近年来才有较大幅度下降。详情见下表[2]。 2.学生人均经费下降 印度独立后至1980年代中期,虽然高等教育的总经费增长97倍,但这种增长还是跟不上入学人数的增长。结果,生均经费只增长4.3倍,若按实际价格计算,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一直是负增长,1983-1984年度的生均经费还不到1950-1951年度生均经费的一半(以1970-1971年的物价指数为标准,1950-1951年度的生均经费约为1144卢比,1983-1984年度为551卢比)。[3](p.55) 五年计划期间教育经费分配比例(%)
通货膨胀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在教育系统中是最明显的。在有可比数字的1950-1951年度至1975-1976年度中间,大学、普通教育学院和专业教育学院这三类机构中的生均经费都是负增长。专业高等教育中的经费下降最大,生均经费下降约50%。虽然医学、兽医学、农学和林学等专业的生均经费按实际价格略有增长,但工程和技术等专业的生均经费下降幅度很大。 3.高等教育的发展性开支减少 印度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性开支主要是指固定资产投资。人们普遍认为,印度现行高等教育中经常性开支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是不合适的,1983-1984年度,高等教育中的经常性开支占总支出的91%。[3](p.57)这样高的经常性开支说明,印度高等教育是一种劳动密集型活动,缺少诸如教学楼、教学仪器、办公设备和实验室等方面的物质资本投入。 三、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紧缺问题的对策 1.增加公费的渠道 由于财政状况不佳,如果不增加新的经费来源渠道,印度政府维持目前高等教育的投资规模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再增加投入了。从1990年代初开始,印度政府多次表示将大幅度减少对高等教育的补助,到世纪之交开始“动真格”的了;2000-2001年度,在大学拨款委员会和各大学的一片抗议声中,印度政府强行将给高等教育的拨款减少10%,使印度高等教育经费紧缺的状况雪上加霜。[4] 近年来,印度许多专家学者对政府花费大量公共资金用于高等教育持强烈的批评态度,认为这是严重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因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主要是少数富人,而国家公共资金却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交的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可行办法就是设立新的税种,如大学毕业生税和教育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