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49;G64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年龄跨度基本在18~22岁之间。我国一般把从出生到青年期分为8个时期: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早期(15-18岁);青年中期(18-23岁);青年晚期(23~28岁)。根据这一分期方法,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许多研究资料显示,大学生在生理方面,身体各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已基本成熟,但心理的成熟程度滞后于生理的成熟程度。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安排大学教育教学的客观依据之一,本文试从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角度谈大学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一、大学生智力发展到最佳水平,适合进行精深的专业训练,专业性是大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智力发展到青年阶段,逐渐进入最佳状态。智力测验表明,个体的智测分数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发展到20岁以后才停止。由韦克斯勒(David Wechesler)智力量表得分可以看出,智力发展的顶点约在20~25岁之间,其中操作测验达到顶点的年龄较早,约在20岁。达到语文测验的顶点在25岁以后,并可延续到40岁以上。智力的发展可持续到20或20岁以上。(注:赵鸣九.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1.)大学生的观察力已发展到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特征,而且能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能精确、细致、深刻地观察事物,其随意性和全面性大大加强。在记忆力方面,在学生的识记范围有了很大幅度的扩大,比少年期学生约增加一倍以上。此外,大学生的意义记忆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大学生阶段,意义记忆是主要的记忆方式。大学生善于按材料的顺序和主次整理识记材料,使材料系统化,便于记忆,因而,大学生对抽象材料和概括性材料的识记能力大为增强。这对大学生智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思维方面,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论是形式逻辑思维还是辩证逻辑思维都有了很大提高,尤以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最为迅速。根据我国23省市在校青年的辩证思维的测试结果来看,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的总正确率只达到53.12%,有的省还达不到这种水平,最高的省份只达到65.66%。用这份试卷测试大学生表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辩证思维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总正确率达到74.44%,其中辩证概念和辩证判断均达到80%以上,辩证推理为59.10%。(注:林钟敏.大学生思维心理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150.) 前文提到,大学生的生理已趋成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阶段。因而,可以说,大学生的智能和体能都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大学生的这一生理和心理状况决定了大学生能够承担复杂艰苦的脑力劳动,适合接受大规模的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性是大学有别于中小学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是提高青少年的一般文化素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青少年的智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术才能或专长。但是,对专业性的理解不能过于狭隘。虽然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但仅有专业教育会使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专业知识只有以宽厚广博的文化修养作为知识背景,才能极大地拓展思维空间,促进知识、技能之间的正迁移,使学到的专业知识变得灵活起来。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广泛,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同时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日益紧密,出现了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的趋势。所以,大学的教学目标必须同时体现出通识性和专业性。建国以来,我国由于大学教育专业过于狭窄(大学本科专业数量最多时达1,343种),给我们的教训已经很多。 大学的专业教育是具有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与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教育不同。大学的教学内容除了现成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还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即大学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本专业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成果、各种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以及争鸣问题,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 大学教育的专业性主要落实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现代科学知识与传统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应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大学阶段学生智能发展的重点,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大学教育的特点之二 创造力是个体产生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认为:创造力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集中体现在优质的发散思维上。发散思维有三个品质指标:流畅性——在短时间内思维发散的数量;变通性——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独创性——思维发散的新颖性、独创的程度。(注: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99.)华东师范大学的潘洁等人为了探索大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及其规律性,发现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才能,根据吉尔福特三维智力结构编制测试材料,对上海地区的大学生(包括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大专的文、理、工等十二个系科)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大学生共577人,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已得到较好的发展。以语文测验的结果为例,在60分钟内(每测验题10分钟,共6题),平均每人连续发散量(流畅性)为49.10,变通方面达到13.59,尤其有意义的是,平均每人在60分钟内的发散性思维中,有2.73是新颖、独特、确切的内容。图形、符号的测验也达到类似或更好的水平。(注:潘洁等.上海地区大学生发散思维的测试研究,心理科学通讯[J].1983:4.)因此,在大学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正是时候。日本的学者研究也认为,19~22岁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培养期”,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注:林钟敏.大学生思维心理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