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1)02-0076-03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开放、市场经济的推进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环境因素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作用更加直接与强烈,有必要在对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高校德育环境的良性作用机制。 一、德育环境与大学生的健康成才 1.环境与人 所谓环境,主要是人所能感受到的、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既包括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综合,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综合。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和信息都可能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和行为变化。人的成长方向、成才取向,特别是思想品德,是在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孟母之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不同的环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环境影响人,人同时也改造环境。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说明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人在能动地反映环境的同时,还可以积极改造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环境,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我们构建高校德育环境对德育工作良性作用机制的理论依据。 2.高校德育系统与环境 系统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高校德育系统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高校德育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高校德育系统所从属的各层次系统,相对高校德育系统来讲,既是整体,又是高校德育系统所处的环境,即高校德育系统周围并给其以影响的客观现实就是高校德育系统环境。既包括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乃至家庭等各个方面要素所构成的社会环境,也包括学校内部各种对大学生产生直接或潜在影响的、有形或无形的环境因素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所共同构成的学校德育环境。 社会环境决定学校德育的工作方向和内容,学校德育环境决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方法。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对社会德育环境有影响和改造的作用。学校德育工作对学校德育环境有构建和优化的作用。 3.高校德育环境与大学生成才 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更离不开学校德育环境,必然打上环境的烙印。高校德育环境通过其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认识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政治塑造功能、心理建构功能、榜样示范功能、育化矫正功能等,不仅影响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形成,而且影响大学生成才的方向与动力,进而影响学校和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德育环境对德育工作的作用机制 1.德育过程的阶段分析 德育是社会规范和社会评价转化为个人规范和评价的过程,德育通过社会有目的的教育与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实现社会化。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一是传输阶段,即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潮、道德规范、政治理念和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传输或灌输给受教育者;二是内化阶段,即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有选择地认同、接受社会思潮、道德规范的要求和各种社会信息,内化为个体的政治思想信念和品德意识;三是外化阶段,即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思想信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动机,支配自己的行动,外化为个体的行为和个体品德;四是反馈阶段,即个体或群体品德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反馈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一步调节德育过程和个体行为,也意味着新的德育过程的开始。 2.德育环境作用传导的机制 德育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基本的是作用传导机制,即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各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渠道和媒介传导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校环境的作用传导机制主要是情景陶冶、舆论监督、环境暗示、行为模仿、人际互动、情绪感染等要素的互动结构、运作原理和运作过程,其特点一是目标指向清晰明确,即围绕培养人、造就人这一根本目标运转;二是环境的影响作用集中、单一、深刻、持久;三是环境的形成是人们根据社会需求和育人需要专门设计、组织起来的一种特殊道德环境,易于调节和控制。社会德育环境的传导作用机制主要是信息传播、思潮引导、法律制约、公德规范、舆论导向等要素的互动结构、运作原理和运作过程,其特点一是由于自身的复杂性、多变性,其目标是模糊的、多变的;二是社会道德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虽具有广泛性,但这些影响往往又是分散的、多元的,有时甚至是相互抵触、互相冲突的;三是社会道德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发性,高校无法从根本上设计它、组织它。因此,从宏观上看,高校德育环境具有可控性和不可控性两种作用传导机制。 3.德育环境作用的滤选机制 高校德育环境对来自各层次、各方面的信息,不管是可控性的、还是不可控性的信息,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信息,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内化,都有一个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过滤、筛选的过程,都要找到认同、接受的理由,内化为整体思想共识或个体思想意识,外化为群体或个体行为。从高校来讲,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要通过一定的组织、人员进行滤选,并有明确的存良去劣指向性;从环境个体要素来讲,是一种满足自身需要的非组织的个体滤选行为,具有多元化的存良去劣指向性。因此,高校德育环境具有组织的和非组织的两种作用滤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