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高教筹资:基本格局与最新进展 8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和实践新体制,初步实现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通过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实现了教育由政府包办到国家、社会和群众共办的转变。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开始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各渠道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新局面。1995年全国人大第八届三次会议通过的《教育法》,从法律地位上确立了认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进一步保证了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筹资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并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1.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的总格局:90年代的进展 2000年,我国教育经费的总收入是3850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预算内的政府拨款是2086亿元,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54.2%;教育税费是284亿元,占总收入7.4%;企业办学136亿元,占总收入的3.5%;民间办学(不完全统计)是86亿元,占总收入的2.2%;捐集资114亿元,占总收入的3%;学杂费总额达595亿元,占总收入的15.5%。(注:本文数据如果没有具体说明,则其来源均出自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和教育经费统计.) 表1中不仅显示了过去10年,中国教育经费数量的增长,而且也充分反映了教育经费总收入的结构变化。从绝对数量来看,全国教育经费的总收入,2000年是1990年的5.74倍,是1995年的2.01倍,其中政府的教育投入也是成倍地增长,财政性投入2000年是1990年的4.50倍,是1995年的1.80倍。如果从教育经费内部的比较结构数量(即表1中括号内的数字,是该项投入占同列总收入的百分数)来看,过去10年间,中国教育经费收入的来源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教育经费的总收入中,非财政性的收入在总经费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学杂费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也相应递增。也就是说,过去10年间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在数量上增加的同时,其在整个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重下降了,但仍然体现出财政拨款为主的教育经费政策。由此,可以认为,8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提出的教育体制改革与实现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的政策,在90年代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表1 中国教育经费10年来的增长格局 (单位:亿元人民币) 1900 1995 2000 教育经费总收入 671(100) 1918(100) 3849(100) 1.财政性投入 569(84.8) 1427(74.4) 2563(66.6) 其中:政府拨款 426(63.5) 1028(53.6) 2086(54.2) 教育税费 65(9.7) 198(10.3)284(7.4) 2.非财政性投入 102(15.2) 491(25.6)1287(33.4) 其中:学杂费31(4.6) 212(11.1)595(15.5) 2.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的显著变化:成本分担 自1989年起我国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收费制度,打破了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格局。实行按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缴费上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教育经费的短缺,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提供了条件。尤其是,1997年起实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收费的并轨,收费力度明显加强,学杂费收入占全部教育经费的比例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高等教育中政府包办教育的体制已被多渠道教育筹资的成本分担机制所取代。表2清楚地显示了这个公立高等院校过去5年间教育经费的结构变动状况。 表2 中国公立高校近5年经费构成变化 (单位:亿元) 1995 1998 2000 收入合计 262.29 544.80 904.43 政府拨款比例70% 64%56% 学校自筹比例30% 36%44% 从公立高校生均经费的构成来看,大学的生均总支出1995年是8280元,而2000年达到15974元,其中,生均经常性支出是12815元,基建费是3160元。在2000年的经常费支出中,政府拨款7300元,学杂费3550元,学杂费相当于我们政府财政拨款的一半左右,占生均总支出的比例是22.2%,占经常费的比例是27.7%。表3中学杂费在生均经费中比例的递增,充分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变化。 表3 中国公立高校生均经费构成 (单位:元) 199519981999 2000 生均总支出 828013991 15231 15974 其中:生均经常性支出 654111020 11854 12815 学杂费收入 111419742769 3550 学杂费占生均支出 比例(%) 13.5 14.1 18.022.2 学杂费占生均经常性 支出比例(%) 17.0 17.9 23.427.7 2000年,全国1070所高校中,学费收入占事业支出超过40%的(即事业总支出)有400多所公立高校;所有预算外收入超过50%的也有400多所。这充分说明高校自筹经费能力的提高,对改善高校办学条件,稳定教师队伍有好处。预算外收入超过50%的这些高校,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国家津贴型的、资助型的公立高校,而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公立教育财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