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一批重点理工科院校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自发地向学科结构综合化转变。例如,早在80年代初,华中工学院(现名华中科技大学)就创办了文科和理科。此后,“211工程”的立项、审批和实施,强有力地促进了一批重点理工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本文把重点理工大学通过增设文理管医等多种学科、使学科结构和办学特征逐步实现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的过程,称为转型时期。 1998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创办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一些大学为争创世界一流,把这些转型推向了高潮。事实上,“转型”确已成为重点理工大学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关键。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拟讨论重点理工大学转型时期要注意的两个问题:第一,营造综合性大学发展需要的学科支撑环境,必须有与综合性大学水平相当的高水平基础学科;第二,重点理工大学在完成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大学持续健康发展。 一、营造综合性大学发展所需的学科支撑环境 1.合理的学科结构是大学提高水平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大学由学科组成,学科发展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学科及其相互关系构成大学的学科结构,它是大学提高水平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结构的建设和规划体现了大学不同的办学理想和目标定位,也决定了大学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 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业定向明显的大学,如面向航空航天、海洋、地质、化工、建筑等行业的大学。像青岛海洋大学就是主要承担海洋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的,也囊括了海洋研究领域的绝大多数科研项目及院士、专家和学者,拥有培养海洋科研高层次人才的科研教学基地。另一类是无明显行业定向的大学,如华中科技大学等。行业定向强的大学,具有行业的专门科研实验条件和来自行业实践的大量科研问题,科研有行业需求的支撑是他们办学的优势。没有明显行业定向的大学,虽说存在着向所有行业扩展的可能,但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些大学要有合理的学科结构和较宽的学科专业范围;二是相当数量(而不是少数)的学科达到很高水平,取得有关部门和行业的信任。例如,清华大学1998年决定进军航天领域,并选择微小卫星作为突破口,2000年6月便成功地将“航天清华一号”送上了天。这是与清华有较宽的学科专业支撑,并有一批(而不是一两个)学科达到很高水平分不开的。 清华大学总结本校从50年代起持续开展原子物理和核能技术的研究,带动了物理、化学、机械、能源等一批学科发展的经验,借鉴国外大学以高科技研究带动学科发展的成功事例,明确提出更多地参与高科技研究、促进学科发展的办学思路。清华大学副校长龚克教授说:“把航天科技摆在重要的位置,其着眼点并不在于‘放卫星’,而是要努力站在高科技发展的前沿。”“微小卫星涉及许多科技前沿重要理论问题和在材料、微机械、力学、遥感、通讯、计算机、控制等学科领域亟待解决的尖端技术问题,抓住这样的课题,有利于实现学科综合和创新……多学科融合与综合是微小卫星项目成功的根本保证。”因此,清华大学设置多种学科专业,特别是注意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协调发展,学校的学科结构日趋合理,使其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学术水平持续提高。 清华大学的学科结构之优和学科水平之高,现在更加引人瞩目。到1998年,理科已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工科有力学等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占29个工学一级学科的58.6%,除农林、轻纺、矿业等行业性学科外,几乎覆盖了全部工学一级学科。高水平的工程学科与一批迅速崛起的一流综合性大学所需的高水平基础学科共存,使清华大学具有了发展高科技的学科共生环境。这说明,大学学科设置的宽窄和学科水平的高低,与其介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大学发展的空间直接相关。 21世纪新的学科将在已有学科的交融与综合中诞生,而大学的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水平是开拓新学科的关键。同济大学是以土木建筑学科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到1998年止,其基础学科中有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声学、海洋地质、固体地球物理学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其中凝聚态物理有博士后流动站。该校校长吴启迪教授说:“同济大学一直重视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前校长李国豪院士更是强调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做高水平工程研究没有高水平的理科是不行的。”据了解,同济大学十分重视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发展理科。例如,该校物理系利用中德大众基金会折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的资助,在合作研究中不仅建起了波尔固体物理实验室,而且在纳米材料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该校从10年前就开始持续支持基础学科中海洋地质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并已初见成效。深海地质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在同济大学,2000年由同济大学牵头的深海地质研究2000万元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已获批准,土木建筑的传统优势学科与成功拓展的海洋研究新领域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高水平相关学科的共存是综合性大学发展所需的学科环境。 重点理工大学现有的学科群大多是由相近学科组成,如多数学校的信息科学类学院都由电信、计算机、系统科学等专业联合组成。一些虽不相近但相关的学科,包括基础学科,由于不在同一院系而被分隔,长期缺乏交流和沟通。重点理工大学转型时期调整学科结构,要注意尽快形成高水平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此,一些大学采取设立高等研究中心或科学技术研究院等方式,围绕争取重大科研项目来组织学术梯队,或者以院士或长江特聘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根据研究工作需要组织学术梯队。用这两种方式组成的学术梯队都可以由跨院系、跨专业、跨学校甚至是跨国籍的专业人员组成,可以创造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共同发展的学术共生环境。这是完成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