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1)03-0003-04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即综合国力是否强盛,直接取决于它的教育是否成功。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而高等教育则成为把握这个命运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只可以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的兴起,这种模式在今天的综合国力竞争、创新型人才竞争面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认真的反思,对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彻底的调整和改革。 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确立新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理念。笔者现将主要观点论述如下,就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教学改革中的若干关系做几点探讨。 一 1.(大学作用的)社会轴心观 传统的大学犹如“象牙之塔”较多地代表社会理想,较少地反映社会现实;较多地超脱于社会,较少地融入社会;较多地为社会瞻仰,较少地为社会所接受。因此,大学虽享有崇高的声望和地位,但不可避免地被置于社会的边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按照美国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克尔(Clark·kerri)的观点,“巨型大学”已经成为“知识产业的中心”,成为国家发展的焦点。 2.(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观 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只局限于教学领域,单纯以教学水准一维维度衡量,而全面质量观则以全方位的维度去评价教育质量,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目标的质量;教育过程的质量;师资的质量;教育改革的质量;教育设施的质量;教育产品的质量;教育质量评价的质量等。 3.(人才的)综合素质观 对高等教育而言,加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教育模式或教育类型,人的综合素质是指人在素质要素上的全面性及其发展水平上的充分性,综合素质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素质即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而不再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标志的单一专业素质观。 4.(高等教育中的)学生为本观 高等学校因为学生而存在,为了学生而存在,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学校的基本职责也在于学生。高等学校必须牢固地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工作的基点,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是否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上有质的不同。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就要求在高等教育中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以最大的学习自由。 5.(高等学校办学中的)教师主体观 这里指的不是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学校的办学活动中,学校的办学主体不是校长,也不是管理层,而是教师。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区的三大社会职能都必须由教师来履行与完成。 教师作为办学主体在理论上是明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人没有充分认识,高校办学中还存在诸多政府的和学校自身的两种行政色彩和官本位意识。 二 如上所述,从逻辑的内在统一上看,笔者认为,转变高等学校教学观念主要表现在应正确地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从以“教为中心”转换为“以学为中心” 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基本上是封闭的,在这一关系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他们是知识和真理的代表。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和灌输的知识不会轻易受到怀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传”“授”“解”就是教师在教与学关系中地位和作用的生动概括。学生在这一教学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教师所传授和灌输的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教学相长”在较长的教育史上只是一种理想,“教学”一词被当作“教”的同义词,对“教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教”的研究。学生究竟如何“学”则受到不应有的忽视。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唤,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要求我们对传统的培养模式包括传统的教学关系模式进行思考和调整,要从过去以教为中心转换为以学为中心。在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时,要遵循“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侧重于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知识来源也不仅限于教师和课堂,还包括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和更加丰富的课外活动。学生的学习要求,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是“学会学习”。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从专业教育思想转换为通识教育思想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普通教育,其前身是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类最高的理想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将不完美的现实加以改造,引导它走向完美的理想世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完善”,他因此提出教育应以“自由学科”为主要内容,这可以当作是西方自由教育的经典表述。文艺复兴时期,自由教育思想在启蒙思想家那里得到极致的发挥。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社会活动,因此,从广义上讲,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狭义的专业教育的出现以致于强化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近代科技的发展,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使文艺复兴时期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成为历史。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和工业生产的需要,也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各式各样的专业人才,尤其是科技专业人才。由于科技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接受专业教育也能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找到职业,这些因素使专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主义色彩,造成对专业教育的过度追求,使教育患上短视症,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大学自身的文化品格和社会批判精神,造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失衡。近年来,高教界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下提出加强通识教育,这里所说的通识教育不反对专业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对立面,而是要求专门人才有较宽的普通文化知识,加强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教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6年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的观点,可以看作是通识教育的既具体又原则的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也由于高等教育自身特色和规律,高等教育专业的教育必要且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但是通识教育思想的提出能够帮助矫正专业教育的狭隘和不足,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培养的人才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