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警:大学功能的新拓展 大学是一个历史、动态发展的组织。最初的大学只培养牧师、修道士和医生等,它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而是在边缘。直到19世纪上半叶,当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进入大学视野之后,大学及其功能才有了新的飞跃。现在,大学不仅要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还要直接为社会服务。大学功能的演化由单一向多功能的转变过程,预示着大学由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到在社会的发展前沿预测社会未来的趋势,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至此,大学作为“轴心机构”的作用也得到了体现和加强。 现代大学的预警功能是大学创造性地运用其前瞻意识、批判精神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及诸多社会问题予以预测、警报和预防,从而引导社会发展的功能。与大学的前三大功能相比,现代大学的预警功能更显出其主动性、超前性和发展性。这一功能是大学与社会关系在新时代的体现。当人们说大学应该成为思想库、人才库或科研中心、文化中心时,实际上就意味着他们认识到现代大学对于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有它特殊的责任。 随着现代大学不断走进社会的中心,它自身也应在教学、体制等一系列问题上加以变革以加强自己的应变性和适切性。康坦斯丁在《大学与未来》中写道:“大学在与它为之服务的社会的复杂关系中,应该面向两个重要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将决定大学的前途。第一是它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第二也是最重要的,看它有没有能力超越单纯的适应阶段,在全世界发挥创造与革新的作用。”第二种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讨论通过了《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明确提出大学及其师生应当“通过不断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趋势进行持久的分析,加强自己的批判性和前瞻性功能,从而成为预测、警报和预防的中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大学的本质特征,追求创新精神是教育进步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和科技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谁掌握了知识谁就具备了获得成功的可能。但这里的掌握知识并非知识的简单重复与运用,而是知识的创新,即创新知识以及知识的创新运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有竞争力,关键看其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高等教育融入创新之中,体现在现代大学功能上除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生产高创造性的产品,创造性地为社会服务之外,还要创造性地引导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对重大问题的讨论。因此,现代大学应独立和负责地就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等坦率地发表意见,成为社会所需的知识权威,以帮助社会去思考、理解和行动。现代大学应是一个具有批判精神,注重讨论地方、地区、国家和国际上的重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场所。这些正是现代大学预警功能的涵义所在。因此,可以说,现代大学预警功能是大学功能的创新,是大学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性拓展。 二、大学预警功能的蕴涵 现代大学应该是社会的理想类型,而不应该是社会的简单缩影。现代大学不仅要研究高深知识,产生思想和学问,还要给社会提供理想的行为模式,引导和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预警功能包括如下意蕴。 1.预见。社会发展与问题的出现是有其自身规律的,社会运动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与自然领域相比,虽然在社会领域由于人们各种动机的存在偶然性成分更多,但社会毕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对这种规律的有效把握,人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社会领域许多未来的变化。现代大学预警功能的预见作用,表现在通过对特定社会问题指标体系要项的研究,从中找出某些敏感性指标的异常变化并预先发现社会问题的先兆,对于先兆性社会问题的确认,预示出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正在或将要出现。这一预见作用,主要是通过理性思维的提炼,发现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从而指导社会的发展。这种预见作用是现代大学预警的首要功能,其他作用均导源于此。 2.监测。现代大学预警功能的监督作用,是指通过对大学中有关问题的指标进行评估而及时地监测社会问题的现状。问题的生成与演化是有一定征兆的。一般来说,未来的严重社会问题都肇始于现在的社会问题,而现有的社会问题往往正在造成一些社会负效应。这些负效应一般在大学里都会有所表征,因为大学是一个令人关注的小社会。由此,现代大学可以作为对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监测的晴雨表。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大学反映社会问题的方面,往往是通过一些敏感性的问题,及时反映出社会问题的基本状况。 3.预防。预见和监测的目的是防范。通过现代大学预警功能的实现,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社会机体在哪个部位最可能、最先出现哪些问题,进而制定预防性的对策,以尽可能地消除某些突发性的社会问题,或减少即将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危害。为更好地防范突发性以及重大社会问题的出现,现代大学预警功能在我国应引起重视,以使国家和社会能够正常运转和发展。 4.缓解。对于现存的许多社会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大学对其现状做出评估,并依照各类社会问题对社会运转与发展的负效应程度,具体分析出它们的轻重缓急。然后,根据社会发展目标、社会成员心理承受力的具体情况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难易程度,提供具体可行的而且是合理的措施,以缓解、控制或消除不同的社会问题及其根源。从另一角度看,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缓解与消除,就是在某种程度上防范了未来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某些突发性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