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50(2001)02-0040-04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自高等教育学创建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对“教育失误”的反思,这一论题遂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1992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一次学术年会,就将其列为年会讨论的三大主题之一。此后,第二、三两次学术年会在讨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也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这一论题。[1]可以认为,高等教育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学研究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必须直面、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这是由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因此,研究和探讨这一课题,既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所必需,也是解决高等教育实际问题所迫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问题 高等教育理论如何才能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我们长期致力于研究并图有所突破的问题,然而与预期的结果相比较,目前尚无尽人如意的进展。原因在于: 1.学科自身的问题。高等教育学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不能称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国外有人把它厘定为“一个研究领域”;国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门年轻的或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它的“年轻”或“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囿于中国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研究的短暂历史。虽然有人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甚至夏商,但一般认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初建立的洋务学堂。而中国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要晚近得多,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萌芽,真正意义上的起步则是1978年以来的事情。二是缺乏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有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即“通过推理、论证,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密的逻辑系统”,最重要的“是确定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2]迄今为止,高等教育学既无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也没有公认的逻辑起点。 2.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问题。高等教育学属于二级学科,就总体上来讲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主要是应用教育基本理论解释高等教育现象和解决高等教育问题,同时以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基本理论发展的程度和速度决定着高等教育学发展的程度和速度。迄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仍然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它存在于高等教育学研究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3.研究队伍构建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队伍相当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专职高等教育科研人员3000多人,兼职及其他形式的科研人员数以万计。但是,这支研究队伍的特点是:教育专业“科班”出身者少,由其它专业或岗位转行从事高教研究者多;专职研究人员少,兼职或短期参加研究者多。近十年来,虽有一批高等教育专业或学校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加入到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中,但在总数上仍占很小的比例。应该肯定,这支队伍为高等教育学研究曾经并且还在作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多学科视野的研究方法,促进了高等教育学研究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然而,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要求,如要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重大的课题,当前的研究队伍构成尚不具备与之相应的实力。 4.研究作风上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中不乏有治学严谨、刻苦探索者,但轻率浮躁、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我们认为,这样的评语虽尖锐却十分中肯。的确,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一些研究者习于求时应景,急于出成果、评职称而不愿做扎实的基础研究工作,停留于表面现象乐此不疲;有些学者则热衷于“创新”,渴求标立新观点,创建新理论,作脱离实际的凭空玄想。这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研究作风,显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5.研究方法上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上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经验描述范式,一般表达为“经验+建议”。这类研究由于很少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因素分析或定量分析,“经验”因缺乏科学性而失去推广应用价值;另一类是理论推断范式,通常表述为“理论+推论或结论”。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成果的质量,体现着研究水平;研究方法的单调、划一,势必导致研究成果的浅近、片面与浮躁。实际上,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中就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理论脱离实际,内容贫乏,理论空泛,教条味重;另一是实际脱离理论,铺叙事实,就事论事,发表局部经验或个人感想,以偏概全,不能上升到一般理论上来。如果不在研究方法上作深入探究,或引入先进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恐怕还要走更多弯路。 二、进展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的研究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研究的深入、认识的深化是毋庸置疑的。主要表现在: 1.认识到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3]引发这种思考的根源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脱节不仅有理论脱离实践,也有实践脱离理论的问题,即“双向脱节”。人们在诧异这一现象的同时,有学者萌发了对其存在的合理性方面的探讨,提出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说”。他们认为:第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可能具有不平衡性。一方面,相对于实践,理论有落后的一面。高等教育理论可能在某些方面或一定程度上落后于高等教育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尽量缩小高等教育理论与高等教育实践之间的距离,但却不能指望高等教育理论在所有方面都保持与高等教育实践的同步发展。另一方面,理论也有超前于实践的一面。高等教育理论的超前性,是由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是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而逐渐显现出来的。不过在认识和理解这种超前性的同时,需要扩展对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外延的认识。比如,高等教育理论立足于现实,是联系实际;在此基础上面向未来,同样也是联系实际。因此,不能认为只有为现实服务的高等教育理论才是联系实际的理论;而为未来高等教育实践服务的理论,就是脱离实践的。第二,理论的应用功能可能有一定的潜伏期。实践证明,高等教育理论的应用功能在短期内常常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区分地把许多尚不能直接加以运用,或短期内难以见效的高等教育理论视为脱离实践的理论,并用这种“实用主义”价值观来褒贬其应用功能,恐怕有害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第三,理论大多是抽象的,它不一定能成为实际工作的“处方”。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理论也要服务于实践。但是,不是所有的理论都针对一定的实际问题而存在,也不是所有的实际问题都有相应的配套理论。理论所揭示的是实践的普遍规律,它只是对实践起原则性的指导作用,不存在与实践一一对应的理论。因此,最重要的是实践工作者对理论的思考、选择以及创造性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