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产生背景是从本国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它国引进的,把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开展研究的历史很短,仅有20年左右的时间,但发展很快。 一、从数字看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的发展 ——每年发表的文章在15000篇以上,出版专著近100部; ——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所(室),仅全日制普通高校约500-600个,成人高校、民办高校以及省市地方合计,在800个以上; ——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前后出版600-700份,现许多刊物并入或转为学报,仍保留300份以上; ——中国高教学会所属专业研究会达48个,加上地方高教学会28个、行业高教学会16个,总计92个; ——高等教育专职研究队伍全国约3000名,兼职及不定期参加研究者数以万计; ——全国高等教育学与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点4个、硕士点(包括双学士点)40个以上;在学博士生近100名,硕士生近1000名;还有博士课程班、硕士课程班不脱产学习者也约有此数;新教师、新干部或准备提升职称的教师要修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大学教学法、大学生心理学等课程,为数更多。 以上数字充分说明,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较快的增长,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群,这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沿着两条并行而有所交叉的轨道发展 一条轨道属于基本理论或应用理论的研究,另一条轨道相当于应用性、政策性、开发性的研究。下面分别把这两条轨道的研究情况作简要说明。 (一)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高等教育学科群的建设 这条轨道是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建设,形成了庞大的学科群,差不多教育科学有什么分支学科,高等教育科学也有相应的三级分支学科。如: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教育史——高等教育史,教学法——大学教学法,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经济学,如此等等。这些学科都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科学的研究领域、理论体系,都有专著、课程与教材,并不是简单的普通教育理论加高等教育。这主要包括: 1.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20年来,作为高等教育学科主干的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 (1)高等教育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什么是“高等教育”?作为常识性的概念,谁都懂得;一经推敲,却很模糊。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至今很难说清楚。我认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可以视为高等教育的定义。但这种界定也受到日益复杂多样的高等教育形式与内容的挑战。它很难涵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多样化也意味着高等教育外延的扩大。因此,很难为“高等教育”下个精确的定义。对此,我认为,我们所说的高等教育学,实际上是高等教育学科群中的最基本的一门学科。它不应也没必要涵盖各种各样的高等教育,而应研究基础性的、共性的问题,探索一般规律。对其它层次、类型高等教育的研究,可作为高等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分门别类地加以探讨。 (2)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规律及规律的运用。这是高等教育基本的理论问题。所谓本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在逻辑上也可称之为本质属性。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舍此属性不成为教育的东西,“培养人”就是教育特有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同样属于培养人的活动,这是高等教育与一般教育的共性。由于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方面有区别于一般教育的个性。这就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即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一般是20岁左右的青年。正是这两个基本特点,产生了一系列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换句话说,高等教育的其他众多特点、问题主要是由这两个基本特点派生出来的。 “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社会属性或社会功能就是教育通过培养人体现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那么,教育这一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有必然的联系,表现为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约并通过培养人为之服务。这条规律就是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而“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德、智、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教育的内部规律。教育的内部规律不能离开教育的外部关系的制约,教育的外部规律必须通过内部规律起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两者的统一性才能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在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结构”是一个关键环节。高等教育结构是多方面、多样化的。从宏观方面看,主要有层次结构、科类或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宏观管理结构等;从微观方面看,除同样的专业结构、管理结构外,主要有课程结构、师资结构、基础设施结构等;从受教育的个体看,则主要为素质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等等。探讨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对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制定教育发展战略,从宏观上控制与调整高等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理论指导意义的。 (3)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现在世界比较公认的有三个社会职能:第一,培养人才。体现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之中。第二,发展科学。体现在学校的科研活动里面。第三,直接为社会服务。又有人提出高等教育不只是三个职能,还应该有国际交流、社会批判等职能。 (4)高等教育课程理论。关于高等教育课程理论,在国外很重视。课程原理、课程编制的理论和原则、课程编制的技术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最薄弱的部分。 (5)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理论与实践。这个问题不断地在研究,不断地有进展。从“文革”前就开始研究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学研结合有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