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Z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1)01-0041-08 1980年,在改革开放春潮的涌动中,《高等教育研究》诞生了。2000年,迎着21世纪的满天朝霞,《高等教育研究》20周岁了。20岁正是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年华,20岁正是生命成熟的开始。在过去的20年中,《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积累了哪些基本经验?面对世纪之交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研究》作好了充分准备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回顾历史,前瞻未来。 一、二十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高等教育研究》是在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家朱九思同志的亲自关怀下,1980年由原华中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创办的,是我国创刊时间最早、办刊历史最长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之一。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这份刊物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确立了在国内高教期刊界重要的学术地位 翻开历史,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研究》在前进中留下的坚实足迹:1980年创刊后,1982年即争取到在国内公开发行,从1987年开始对国外公开发行,成为当时仅有的几家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等教育期刊之一;读者和作者队伍遍布全国各地,每期来稿数量、公开发行规模、文章引用率以及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国内著名二次文献的转载率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且稳步上升;创办的当年试发行了两期,次年改成季刊,1995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98年由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每期页码也由96页增至112页,每期容量大大增加。特别是从1994年起,在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的提议下,《高等教育研究》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会刊,由原华中理工大学与该研究会共同主办,大大加强了刊物与高教理论界的联系及其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已从创办之初的校办刊物成长为全国性学术期刊。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使《高等教育研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1994、1996和2000年连续三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排行榜中保持了前两名的位置;1995和1998年连续两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一级期刊”。据统计,在建国后我国第一部大型权威高等教育研究文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中,共全文收录了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397篇,而选自《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上海高教研究》三种期刊刊载的论文为171篇,占总数的43%,其中《高等教育研究》76篇,占总数的19%,独占鳌头。据此,有学者认为,包括《高等教育研究》在内的上述三种期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三大核心期刊”[1]。很多读者和作者说,《高等教育研究》是他们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必读刊物和良师益友,不少高等学校也将之列为教育学科各项评估的权威期刊。可以说,《高等教育研究》已成为深受我国高教界欢迎的重要学术园地,其专业性、学术性和权威性得到了普遍认同和较高赞誉。 2.形成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鲜明的风格特色 《高等教育研究》以繁荣高等教育科学,促进高教改革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注重学术性和理论性的指导思想,努力把自己办成全国性的综合类高等教育学术理论期刊。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兴起和繁荣是与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时期,面临着大量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其中既有积重难返的老难题,更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无先例可循的新问题。高等教育研究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博,密切关注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研究要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就必须超越初始阶段囿于政策诠释和经验感想的局限,在从实践中获得的大量研究素材和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把繁荣高等教育学术与为高等教育实践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性和理论性,是对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期刊的共同要求。在上述办刊思想的指导下,《高等教育研究》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下风格和特色: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及时反映国内外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积极开展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特别重视扶植中青年学者,努力加强与海外专家学者的联系。刊物既发表理论性研究论文,也刊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具有选材面广、观点新颖、针对性强和勇于探索等特点。《高等教育研究》的栏目设置也日趋完善,陆续开辟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院校研究”、“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德育与美育”、“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史”、“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探索与争鸣”以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博士论坛”等主要栏目,并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专题研究,基本涵盖了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学科和研究领域。20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紧紧抓住不同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组织作者开展研讨,刊发的文章中不乏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佳作,对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制订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3.团结了广泛多样且基本稳定的作者和读者群 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以及高等教育事业在现代社会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使高等教育研究成为备受高教界内外各方人士关注的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高等教育研究》的作者和读者队伍覆盖了方方面面、各种类型的研究人员,刊物与他们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既有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又有各类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广大的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前者人员精干,他们侧重于高等教育学科自身的建设,更多地从理论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研究的专业性、理论性更强些;后者队伍庞大,他们更多地直接关心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研究的实践性、经验色彩浓些,在提供了大量研究素材和感性认识的同时也不乏带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识。《高等教育研究》与越来越多的热心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学校长、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其他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与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作访问学者的高等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国外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建立了较多的联系。与海外留学人员,以及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研究同行的联系,是本刊及时反映国外高等教育动态,推动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研究深入开展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本刊与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它们拥有高等教育学科的博士或硕士点,研究力量雄厚,研究水平居于全国前列。潘懋元、朱九思、汪永铨、顾明远等我国高教界的老前辈对刊物的提携与关爱,对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质量和声望发挥了极大作用。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思想敏锐、功力深厚的中青年学者,则构成了《高等教育研究》相对稳定的基本作者队伍。相对稳定决非自我封闭,随着新生力量的茁壮成长,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员源源不断地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高等教育研究》对青年研究人员,包括大批在读的高等教育学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给予了特别的关心和重视,他们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和希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者和读者面越广,刊物的影响越大。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是办好高质量刊物的根本条件。广大的作者和读者是《高等教育研究》最可宝贵的财富。正是他们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高等教育研究》才成为百花争艳、绚丽多姿的学术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