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观念或哲学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理念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方向、目标确立、专业设置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大学理念引导着大学的发展,大学理念只有转化为现代大学制度,体现在制度中,它的引导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提出了许多新的大学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酝酿、整合,于1995年提出了一份《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归纳为现代大学的三大理念:高等教育的针对性、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三个理念为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接受,形成了大会所通过的《宣言》和《行动框架》中关于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下面就这三个理念分别阐述它们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引导作用。 第一,高等教育的针对性理念。针对性主要是指高等教育整个体制以及每一所高校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所说“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应以高等院校的作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来衡量。这需要有伦理标准、政治公正和批判能力,同时需要在实现社会目标与满足社会需求,包括尊重文化与保护环境这一长期方针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并更紧密地与就业相结合。它所关心的问题应该是提供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即接受广泛的普通教育和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通常是学科间教育)机会,注重技能与能力的培养,使个人能够在各种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中生存并能适应职业的变动。”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密切联系,要服务于社会的长期目标和需求,包括尊重文化和保护环境。既要提供普通的广泛教育,又要实施以职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养个人能够在变革的各种状态中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性是指“高等教育应加强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从高等教育的针对性理念来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社会、经济及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需要。具体来说,就是要确保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广泛交流,尤其是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与社会的不断变化劳务市场适应,要求学生不仅要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而且要有创造职业的素质。因此,现代大学制度要考虑终身学习与培训方面的社会需要。在信息交流方面,充分利用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手段,改革教学过程。同时,从世界教育发展史看,资本主义前的大学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后的大学适应工业经济的发展,80年代以来的大学适应后工业社会的发展,21世纪的大学则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所以现代大学制度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另外,要确保大学适应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建立灵活多样的专业发展机制、研究制度和课程制度。这也是大学要发挥为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 第二,高等教育的质量观。这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人们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它包括教学科研人员、课程与学生的质量及其基础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还应包括国际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识的交流、互联网、教师和学生流动以及国际研究项目等。从加强研究、国际合作、质量评估及教育大体系中各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和衔接等方面着手,来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不应只想到财政问题,或者只涉及高等院校工作中那些较适合于用数量来表示的指标。它要求,既要建立独立的社会评估机构和确定国际公认的可比的质量标准,同时也对学校和学科的具体情况予以应有的重视,以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 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质量观,现代大学制度在追求教育质量方面,应当建立、健全大学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大学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为基础,同时接受政府和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一个完善的制度的建立,一定要有质量评估体系作为其保障。全面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现代大学制度完善的重要保证和主要目标。现代大学制度应努力保障基础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科研人员和课程的质量,这是大学制度创新,树立其权威性、知识性、学术性的条件。另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各自的特点和社会适应面,从而也应当有各自的教育质量标准,应避免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面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必须以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为指导,建立全面的包括精英教育在内的现代大学制度。 第三,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理念。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或某所具体的大学在国际意识、开放观念指导下,通过开展国际性的多边交流、合作与援助等活动而不断促进国际社会理解、提高国际学术地位、参与国际教育事务、促进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发展过程或趋势。简言之,就是指各国大学教育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合作与援助的一种发展过程或趋势,是21世纪世界各国大学的新理念。正如《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所指出:“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这首先是教学和科研的全球性的一种反映”,“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依据这一理念,现代大学制度的国际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教育资源为我所用,要积极向外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1998年的世界教育宣言中,对大学制度国际化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要求:“(1)全世界高等院校相互支持和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多种语言的运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以及高校之间的联系,应成为高等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2)用国际合作原则和跨国界交流的观点,指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特别应使不发达国家得到好处。国际合作的精神应贯穿于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3)批准和实施关于承认学历的地区和国际准则性文件,包括毕业生的技能和能力的证书,以便于学生改修课程或在各国教育制度之间进行流动。”同时,需要扭转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中的学校出现的衰落现象。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力图转变这些国家业已存在的“人才外流”,寻找“人才回流”的解决办法。其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的国际化,旨在培养面向世界的开放型、通用型人才;二是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是指增设有关国家教育的专业或课程的国际性内容;三是通过学者互访、师生互换、学位等值、联合办学、学术会议等进行的国际性交流与合作;四是教育信息、技术与设施的跨国援助与专项课题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