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00)04-0071-07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轫于19世纪70年代留美幼童的派遣,继以赴欧、赴日留学,其间几经变迁,走过曲折历程。早期留学教育在造就国内急需的专业人才,促进西学东渐和社会风气转化方面曾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国内科举改革滞后的影响,其发展极为缓慢。不仅赴美幼童留学计划中途夭折,就是前往欧洲、日本留学者也为数不多,起伏不定。20世纪初年,科举制的改革与废止为留学教育扫除一大障碍。出国留学人数骤增,国别分布更广,学科构成发生显著变化。持续不断的“留学热”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 留学高潮兴起的动因 清末六七年间是我国海外留学教育迅猛发展时期。留学国家以日本为主,遍及英、法、德、俄、美、比、奥等国。据统计,1905年,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即从上年的1300人剧增至8000人。次年仍居高不下。迄止1911年,赴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总计达38307人。[1]同一时期,赴欧美留学人数也有较大增长。其中,留学美国者有599人。[2]直隶总督陈夔龙1910年9月奏称,北洋每年留学经费约达十六七万两,先后派赴各国游学生共190名。其中日本150名,美国51名,英、比、德、法四国共24名。(注:政治官报[N].宣统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折奏类第6页。这里留学生总数与分列数不符,当系留学两国以上者重复计算。)此外,还有大量难以确切统计的自费留学生。成千上万的学子骤然涌向海外求学并非偶然,这是由国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所促成的。 首先,从国内因素来看,科举制的废除为出国留学注入强大动力。 摆脱科举考试束缚后,清政府转而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由于国内新式学堂甫兴,师资乏人,一时不能满足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急切需要,因此,留学教育开始为国人所重视。“立政首在储材,储材必资游学”。[3]各省大量选派官费留学生,学习师范、法政、实业技术等学科。广西巡抚张鸣歧强调:“治桂要政舍援兴实业无从下手。路、矿、农、林均实业之大端,银行尤拓植之枢纽,而欲经营以上各项,若无专门人才办理,非虚靡财力,即徒托空言。”[4]他抵任后,即以培植专门人才为要务,两年陆续派遣官费留学生计16名,专赴美欧学习实业学科。清朝统治者尽管对留学教育心存疑惧,处处防范留学生传播革命思想,但也不得不承认,出国留学是废科举后之必然选择。如内阁会议政务处在议复整顿学务折中就明确指出:“中国论学于人伦道德最所注意,其余专门各科学,向时士大夫以为曲艺小道,不屑讲求,故实业反逊于外人。处此竞争之时,不能不遣留学东西洋者,势也”。[5]在这一时代潮流驱动下,清末实行一系列鼓励留学政策,直接推动了海外留学教育的发展。 国内教育价值标准的根本转变,极大地调动了人们追求新学的热情,民间留学蔚然成风。时论言:“近日新学界中嵌崎雄玮绝特之士,莫不心醉东瀛,神往三岛。弗恤挥金减产,负笈远游,借以开拓限帘,助益思想”。[6]日本学者实藤惠秀认为:“日本战胜俄国,并非留日学生增加的唯一原因。还有一大原因,也可能是最大的原因,发自中国国内,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废除”。[7]美国学者罗兹曼也把清末留学高潮的兴起归因于中国的教育改革。他指出,废科举后,清政府把“最高的报偿留给那些具有最广泛的国外教育经历的学人,长的是在日本或西方逗留3年,短的是1年。从此时起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的教育一直明显地具有外国取向的性质。”[8]其结果就是促使大批学生涌向国外。由此可见,废科举所引发的新旧教育的深刻变革,成为推动清末乃至此后留学教育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内在原因。 其次,就外部因素而言,日美等国留学政策的演变对清末留学高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留学教育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和政治合作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只有在双方达成一定的默契和协议后才能顺利发展,持续而大规模的留学教育发展更是如此。这一时期中国学生之所以大量出国留学,除了受国内教育改革的推动外,还由于国外拉力的影响。日本地近费省,文化同源,并已初步实现高等教育近代化,这些都构成了吸引中国留学生的基本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则是日本调整了对华策略,积极吸引中国留学生。留日热潮“是随着日本人反复地保证、邀请和承诺而来的;是日本接待中国学生、军事代表团时,表示了热切和真诚,迁就他们的特殊需要,只有在这以后,留学生数目才大大增加”。为了争夺东亚的战略利益需要,日本政府从1898年就开始频频向清廷示好,劝诱张之洞、刘坤一等政要派学生赴日留学。“新政”改革实施后,日本为迎合中国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创办各类专门学校或留学生部,开设特殊课程。如宏文学院、日华学堂、东京同文书院、振武学校、实践女校等专为中国学生而建;早稻田大学设立中国留学生部;法政大学开办了五期法政速成科;明治大学建立经纬学堂,除开设预备科、警务速成科外,还举办师资速成科。据统计,1906年在日本,中国学生超过50人的学校就有50余间。[9]1907年8月,日本还应清政府要求,签订五校协议,规定自1908年起,15年内各校每年共招中国学生165名。日本政府的上述举措显然推动了留日教育的发展。 美国是最早接受中国近代留学生的国家,在清末吸引中国留学生过程中不甘落后于日本。当1906年满清五大臣考察宪政抵美之际,美国教育界人士及时抓住契机,“对中国教育前途极为关注。其耶路(耶鲁)、干尼路(加利佛利亚)大学、威尔士女大学均愿赠给学额,惟须程度合宜,方可免收学费”。[10]端方返国后即从江南各学堂考选15名学生赴美留学。1906年3月,美国公理会牧士明恩溥向总统罗斯福提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资助中国学生留学美国,以培植亲美人才。1908年5月,美国国会决议减收庚子赔款1078万多美元,作为中国派遣留学美国学生的费用。规定,自拨还赔款之年起,前四年每年派遣学生约100名;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续派50名。该计划从1909年实施,清政府考选留美学生47名。其后两年相继派遣70名和63名。美国这一政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留学生,也加强了美国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此后,英法德比等国也纷纷改变策略,吸引中国留学生,参与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争夺。这些举措对于中国留学教育重心的转移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