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改革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高校管理改革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能否实现。 还须指出,在我国有少数名校在指导思想和管理方面,已跨入新的阶段;但就一般高校而言,管理亟待改革。高校管理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高等教育、高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在这里很难做出全面论述,现只就一些关键环节,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 一、要彻底转变高等教育、高校管理的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高级人才的摇篮。高校不仅是传授高等知识的场所,更应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创造新知识,培育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园地。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仅仅传授知识,已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在强化创造性能力的前提下,培养出适应现实要求的有研究开发素质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高校管理的改革方向,主要应体现三个结合:一是教学与科研结合。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二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培养观察分析能力、适应权变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让教者和学者都能处于思维的高度活跃状态;三是书本教学与速变的实践结合。已形成的知识(编码知识)固然重要,但追求新知识、活知识(意会知识)更加重要。老知识只是新活知识的基础,新活知识(不仅是“实用”知识)才是追求的目标。只有以这三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去改造高校的综合能力,全面改革高校的管理,才能改革高校的传统面貌,提升高校在全社会中的地位,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层次,更有助于高校适应科教兴国的要求。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以是否完成传授知识、博得学生欢迎为标准。与此相应,对教师的评价,也仅限于“教书匠”的低标准。事实上,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与口才、技巧相关,并不完全是教师业务水平高低或责任心强弱等因素的充分体现。另外,以学生主观感受作为判别标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标准较高、要求严格的优秀教师也可能一时不被学生完全接受。而且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对教师业绩评估,要兼顾专业、专家的评估,同时,要引导学生注重评价。从长远要求出发,对教师的培养,也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的效果,而要兼顾科研能力,重视课外辅导能力以及实践引导能力。此外,对教师的制约监督应建立在对教师的保障和激励基础上,否则,只谈监督制约,没有激励和保障,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此以往,还必将降低高校的办学层次。 三、高校领导应重视人才战略,大力聚集和留住优秀人才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人才素质已大有提高,但是一般高校吸引优秀人才的优势不多,教师的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一些教师看重高校教师岗位的原因,常是时间的“宽松”,从而想谋求其他发展。即使在校教师,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校外活动成为主业,校内教书只是“完成任务”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待遇低,且评定职称论资排辈,才能不易发挥;同时,学校对教师的培养支持力度较差,不易自我实现。因此,高校的领导、管理部门、后勤人员应首先向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在住房、工资、福利等方面要优先考虑教师;业务部门应有效培训、支持年轻教师,为教师提供良好环境,以实际行动培养青年教师对学校和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要使青年教师特别是优秀人才以能成为高校教师为荣,工作热情高涨。目前,在高校管理中,仍然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管理部门以各种理由推卸应对教师承担的责任;要求教师多奉献,却并不考虑如何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教师没有象样的备课、休息地点,到校上课时,如同打游击一样,更谈不上提供教师“充电”所需的资料。很多教师需要自费购置大量图书资料、复印资料。在这种环境下,让广大教师安心于高校工作,倾心于教研事业就难了。有的高校领导认为,现在很多博士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所以,不用担心学校进不来人才。其实,高素质教师队伍,不仅在于高学历,更重要的还在于营造激励条件和成长环境,大量出现内生人才。名师扬名校;名校育名师,这才是提高高校管理的必由之途。 四、鼓励科研创新,大力营造研究环境 高校教师不仅是教授知识的主体,也是创造知识的主体。重大科研成果能提高教师的知名度,对全校教师是一种激励,也是高校的重要的无形资产。高校的声望与考生的向往正是由教师的知名度、学科整体优势和专业设置支撑的。因此一流的科研成果与高校的生存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科研是创造性的劳动,需要资金和环境支持。因此需要长期营造和扶值,不能急功近利。高校科研工作目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投入不足,包括资金、精力、时间投入不足。高校教师普遍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居住的很远,每日疲于奔波,没有精力和时间搞科研;另外讲课比科研效益高,致使一些教师重讲课轻科研;科研经费不足,也是人们缺乏科研热情的原因之一。第二,学术“成果”泛滥,论文层次低。如不少人为获取科研经费或参加研讨会或申报职称,临时赶写论文,东拼西凑;有的人用“标准”组合,一种观点,不同结构,以一当百,“层出不穷”。第三,职称评定重数量轻质量,导致学术文章无学术或无应用价值,空洞无物,抄袭成风。这些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这与指导思想、运作机制、环境氛围等有关。要彻底改观,高校应加大力度鼓励科研创新,为此首先应加大投入,并保证资金重点使用于龙头学科建设,扶持重点学科带头人;其次,建议实行教学与科研的流动制度,以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再次,要大力营造科研环境,造成讲科研实绩、重创新人才、给人才优遇等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在具体方式上,发挥企业基础作用,提倡企研结合,科研实体化,要与各类公司建立联系,互助办学,这既有利于教学成果以科研形式表现出来,也有利于资金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