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73(2000)04-0018-04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0年第3期刊载了“中国大学评价—1998”(摘要)一文,并在“摘要”前面加了编者按。编者按说,人们对“中国大学评价”的相继研究结果“褒贬不一”。对于一项如此艰辛的研究成果,人们缘何不予认可,甚至予以贬低呢?对此,笔者结合“中国大学评价—1998”(摘要)谈些肤浅的见解。 一、评价体系缺科学依据,难以自圆其说 人们对一项评价结果,是肯定还是否定,主要是看评价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评价结果是否具有客观性,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并能自圆其说。否则,人们就会予以否定,甚至嗤之以鼻。例如,北京大学是我国大学的排头兵,是我国综合大学的“老大哥”,这是人所共知,校所共识的事实,但“中国大学评价—1998”所列前100名的排序中,位居综合大学头牌的不是北京大学,而是浙江大学。对此人们不但会感到迷惑,而且会产生下列疑问: 第一,尽人皆知,1997年前的浙江大学是我国一所著名的工科大学,尽管没有权威部门与权威人士对浙大进行评价,但人们习惯上都认为浙江大学是我国10所优秀的大学之一。但在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1997年,浙江大学与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杭州大学实行了合并,使浙江大学由原工科型组合成了工、农、医、数、理、化及文、史、哲等学科齐全的规模较大的综合型大学。其中,原杭州大学本身就是一所地方性的综合型大学,并成为原浙江大学转为综合型大学的学科基础,或者说,新的浙大所以成为综合型大学,是与杭州大学的加盟密不可分的。但应当指出的是,原杭州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大学,其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术“品位”与北京大学相比,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或者说在综合型大学的位次上不属同一档次。如果这个前提是事实,而不是虚构的话,那么仅仅由于四校的合并,就可使长期处于工科型的浙江大学,在合并后的短短一年中,便可超越拥有百年综合实力与“底蕴”的北京大学,而成为我国综合大学的头牌,必然会使人惊愕与疑惑。人们会不由地发问:难道几个学校合并所引发的各种量的发展与规模的扩大能够立刻带来学校质的飞跃?难道学校合并会给新生的学校带来“特异功能”?要不一所大名鼎鼎的工科大学,怎么一和几所省属大学合并就会在一年中超越了北大,并坐上了我国综合型大学的头把交椅了呢?对此,人们自然会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生源质量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因。即一所一流的大学要培养一流的人才,不但要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图书馆与一流的实验设备和一流的管理,同时也必须有一流的生源质量。所谓名校,实际上就是名师培养名人或优秀人才的学校。并且由于名校受学生的青睐,故而能招收到一流的学生,形成培养一流人才的良性循环与经久不衰的局面。但一所名校一旦出现名师断代,或多学科的名师减少,或因与其他较低层次的学校合并,使学校的均衡实力与名气受到影响,则一流的学生往往会对其敬而远之,另择高就。这时,该名校的生源质量就会出现下滑的状况,学校的名气也会因此而受损。正由于生源质量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校声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的生源质量如何也就成了人们判断学校优劣的重要尺度。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中国大学评价—1998”的排序中,北京大学的生源质量在高校中列第2位,浙江大学的生源质量排第30位(原浙大的生源质量估计比这个位次要好),面对生源质量在两校的较大差距,加之生源质量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人们不禁会发问:既然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既然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基因,既然能否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是学校优劣的主要依据,那么浙江大学是如何运用“鬼斧神功”,将处于第30位的生源质量培养成了超越第2位生源质量的北大,使他们都成了一流的人才,并使浙大折桂全国综合型大学之冠了呢?对此,“评价”中没有任何说明与分析,同时也没有介绍浙大的“锦囊妙计”,人们也就自然不得其解,或认为评价结果难以自圆其说。 另外,在生源质量的排序中,哈工大排在第55位,西安交大排在第41位,华中理工大学排在26位,中国人民大学排在第7位,但面对这项关系学校声誉与学校地位的重要评价指标,人们意想不到的评价的结果却是,前三个学校都排进了中国最优秀的10所大学之列,而中国人民大学却被排入了前100名大学的第27位。对此,人们也同样会对评价结果感到大惑不解,觉得难以“自圆其说”,并怀疑其评价指标体系究竟有多大的科学性? 二、评价体系中的可比性使人难以置信 人们对“中国大学评价”所以褒贬不一,其主要原因是对评价的可比性与科学性产生诸多疑问。比如,“评价”将不同类型的学校按统一指标体系进行“折算”,进行比较,只要共性,忽视个性,并以量“折算”,而忽视质的评价,使人会认为这样的大学排序有失公正。而且,这种“评价”中的大学排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实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