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与战略,必须解析《罗宾斯报告》(Robbins Report,1963)和《迪尔英报告》(TheDearing Report,1997)这两个纲领性文件。 只有在分析这两个文件已经、正在以及将要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才能全面地把握英国高等教育从宏观制度设计到微观课程改革的系统变迁与发展趋势。 一、《罗宾斯报告》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罗宾斯报告》是对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英国高等教育发展所作的预测和规划。报告系统阐述了关于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1962年英国高等教育现状、英国高等教育和其它国家相比较的情况、对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预测与设想、经费问题、管理机制和各部门的职责等一系列的英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的问题问题。[1] 此后三十余年间,英国高等教育从办学方针、制度设计、发展策略,到经费投入机制、管理运行机制以及大学的设置、规模、监控、评价等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可以认为,《罗宾斯报告》是英国高等教育从传统模式走向现代模式、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型的转轨宣言书。 1、高等教育制度趋于民主化,由贵族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型 《罗宾斯报告》开宗明义地提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改变培养传教士、法官、律师和医生的传统,向为人们提供在社会生活竞争中需要的技术和才能服务;国家办学的方针首先是使那些有能力、有条件、有愿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后被称为“罗宾斯原则”)。英国的高等教育由此开始走向平民阶层,教育制度也告别传统深厚的贵族模式,进入现代化、民主化、多元化的现代模式。不同性别、阶层、种族的学生以及成人学生、非全日制学生、残疾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成为教育民主化、多元化的最好标志。到1996~97学年,与60年代相比,接受高等教育的女生的比例翻了一番, 由占学生数的25%增长到50%;18~20岁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12.2%(同龄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为7.3%);残疾学生占到全日制学生总数的3.6%;非全日制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28%;成人学生占到58%;社会阶层中管理(及以上)阶层(AB)、白领阶层(C[,1])、产业工人(及以下)阶层(DE)背景的学生分别占到36%、34%、30%;学生上大学之前的社会经济状态中全日制学生、全日制的儿童看护者、全日制雇员、失业者分别占50%、3%、35%、7%和5%。[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成立的公开大学(Open University),它通过通信、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进行教学,主要为失去上大学机会的成年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入学时不强调是否具有正规学历,凡21岁以上的青年均可报名入学。公开大学开创了当代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现代化之先河,有效地推动了“罗宾斯原则”的实施,并以其形式之新(集当代通讯与信息技术之大成)、范围之广(学生年龄从18、19岁到80、90岁,且妇女、中下阶层和残疾人的参与率高)、规模之大(90年代以来在校生一直在十余万之众)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制度大众化、平民化的标志,也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效仿。 2、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 《罗宾斯报告》发表后,在其“罗宾斯原则”的鞭策下,英国政府采取将学生人数与教育经费挂钩以鼓励高校扩大招生的政策和创办新的高等院校的举措,促使高等教育进入规模扩张的快车道。至1997~98学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由1963年的12万发展到170万, 高等学校的数量由30所增至190所,相关年龄组(The Relevant Age Group)入学率由8%增至32%。按照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观点, 当一个国家的适龄青年入学率超过15%时,其高等教育的性质即转变为大众型。显然,英国已完成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型。[3] 这种转变可以1987年为分水岭,在此后至1992年的5年间, 英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十分迅猛,适龄青年入学率由14.6%急剧升至27.6%。[4] 3、高等教育结构趋于多元,形成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体制 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祥地,英国一直恪守高等教育即大学的观念。而《罗宾斯报告》对高等教育内涵的解释却极具创意,它包括了所有中学后的大学、教育学院、高级技术学院所提供的教育。这样的高等教育不只是正规的学位(Degree)教育, 也包含各种非正规的证书(Certificate)课程和专业文凭(Diploma)教育。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方面人才的需要和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英国政府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体制的多元化改革。例如,1963至1968年间成立了10所有别于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的新大学;1969至1973年间创立了30所多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c),以加强面向各层面人士的、 非全日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根据1992年的《高等教育法》多科技术学院全部升格为大学);70年代,则把师资培训纳入继续教育框架,调整、收缩、合并师范学院,以加强更加宽泛的高等继续教育。至80年代,英国已形成了包括古典大学、近代大学、多科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开放大学的多层次、多规格的高等教育体制。英国学者Peter Scott 称其为综合了双重体制(Dual Systems)、二元体制(Binary Systems)、统一体制(Unified Systems)、分层体制(Stratified Systems)为一体的大众高等教育体制。[5] 4、高等教育系统日趋开放,形成鲜明的国际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