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简称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是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九五”期间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在新世纪开局之年,如何树立一流意识,切实加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已经成为百家重点研究基地探索的中心议题,也成为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基本格局及其主要特点 1999年6月,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实施《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正式提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社政司提出了实施这一计划的细则,确定了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工作规划和实施部署。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第一步是在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分三批共确定了103个,它们分布在40所高校,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27所, 省属和其他部委所属高校13所。在学科分布、研究领域和建设思路上,百家重点研究基地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1.在学科分布上形成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单一学科和综合学科相结合的较为合理的结构。其中基础学科约占百家重点研究基地近50%,以传统学科为主的研究基地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同时,建立了一批集基础与运用、传统与新兴学科于一体的重点研究基地,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注重财政学和金融学、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的结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突出文字研究与现代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结合、文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在有些重点研究基地,还出现了基础学科注重应用发展、应用学科加强基础建设的新现象。例如,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以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为主体,同时也注重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虚拟经济等应用经济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在注重应用心理问题探索中,强调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实际上,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融和互动,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之一。 2.在研究领域上强调以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中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研究基地。在经济建设方面,建立了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等;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建立了北京大学政治发展和政府管理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等;在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方面,建立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等。还建立了一批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研究基地,如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中心,同时还建立了若干个对21世纪中国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关系问题的重点研究基地。 3.在建设形式上,绝大部分重点研究基地是由教育部为主体建设的,也有部分研究基地采取了共建的形式,其中包括与建立基地高校所在的省、市、自治区的共建,如云南大学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是与云南省教育厅共建的;还有学校与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领域直接相关的国家有关部委的共建,如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是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共建。实现共建,不仅对重点研究基地方向的确定和课题的设置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全面实现基地建设的要求和标准、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将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以现有的学术研究基础和学术发展前景为主,同时也关注现有学术基础虽然还不十分突出,但对现有科研资源配置较为合理、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较为突出的基地建设,如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等。 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与基本经验 “九五”期间,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发展思路,这就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贯彻党中央有关社会科学研究的方针、政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按照这一思路,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阵地、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新兴学科创新两个领域、在学术研究和咨询服务两个层次作出更大的贡献。但是,同国家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的需要、同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需要相比,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发展,在整体上还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面向21世纪,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特别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知识创新,努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中“人才库”、“思想库”的作用。 为适应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这些新情况和新要求,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强调:第一,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要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第二,重点研究基地要按照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要求,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组织重大课题研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动态监测评估等措施,围绕体制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项任务的落实,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第三,突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要有明显的科研优势和特色,整体科研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力争在国际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