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确保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支持,必须使量的增长建立在质的基础上,因而宏观上的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微观上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办学质量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保证质量不仅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本文试图从市场竞争这一角度,探讨民办高校如何应对“扩招”的挑战。 一、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两难”问题 质量,是反映事物满足需要的特性总和。在民办教育的起步阶段,民办高校以适应经济发展、切合人们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为办学的出发点,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大批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当时它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争取合法地位。在它获得了法律和政府认可的今天,又要面对“扩招”的严峻考验。对民办高校来说,是一场激烈程度不亚于当年生存奋斗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更加不利的是,它在以质量求得市场的认同和支持的起点上居于劣势。 首先,市场选择不利于民办高校,民办高校面临着生源数量减少与生源质量下降并存的威胁。“扩招”之后,高校招生人数大幅上升,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原先在高等教育卖方市场时期的优势将不复存在,与此相伴,其先天不足将充分暴露出来。由于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大部分是靠学费支撑,走的是一条以学养学的道路,资金始终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走“贵族教育”道路,二是靠“薄利多销”。在选择是否接受高等教育时,人们面临着支付能力的约束,我国的经济现实首先限制了民办高校的市场;另一方面,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时间短,国家没有投入,基础薄弱,普通高校基础设施好,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声誉较高,且专业类型丰富,使人们有优先选择普通高校及依附于普通高校的高职学院的倾向,进一步缩小了民办教育市场。由于生源市场的缩小,许多民办高校的生源素质下降,“低分进,高质出”的难度加大。其次,民办高校在市场扩容后的同质竞争中难以维系原有优势,加大了发展的难度。从理论上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前景广阔,但并不等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就一片朝阳。全国现已有民办高校1300多所,还有不少民办高校正在积极申办之中。目前部分公立高校已开始转制,国有民办的新体制将逐步实施并推广,国内部分有条件的公司和企业、海外高等教育机构也纷纷加入市场角逐,掀起新一轮兴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浪潮。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日益多元化,形成了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繁荣,然而扩招之后,由于国有大学、国有民营、公司企业以及私人独资等各种主体和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在大多数“门槛”比较低的领域投入兴学,学校类型、专业设置、培养规格大同小异,这种同质型态的竞争不可避免地出现办学投资的盲目性和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从市场发展的逻辑说,盲目性和重复建设的消除,主要是通过竞争进行淘汰。在优胜劣汰的角逐之中,民办高校由于资金、生源、师资条件的限制,已是维系艰难,继续这种同质的竞争,不仅不易超越竞争对手,而且威胁自身的生存。 二、加强市场研究,实现人才质量的多维规格 教育产业的特殊性使民办高校不同于一般的民营企业,即使是国家没有资金支持的民办高校,任其自生自灭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质量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生命线的背景下,以质量求生存,是高等教育市场的必然规律。民办高校要生存和发展,只有在竞争劣势中出奇制胜。因此,它必须正视自身不足,在加强教育理念,重视教学建设的同时,还要另辟蹊径,不断寻求社会适应面,重树特色和风格。 1.确立现代教育质量观。如同现代市场中产品质量观的发展一样,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评价质量的标准不再是单一性的、以一种尺度、从一个方面评估,而是表现了蕴含多种需要、多个目的的层次性。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所塑造的人才质量必定不是一种规格,而是要有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各个不同层次的质量。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就明确指出了质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高等教育属于社会的第三产业,随着高等教育需求范围的扩大和规模形式的扩展,高等教育市场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不同种类的教育服务是高等教育市场的产品,尽管服务产品具有特殊性,仍然符合广义市场的一般规律,即必须处理好生产者、消费者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产品必须注重买方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及时有效地对需求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并兼顾社会的长远利益,才能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因此,首要的是更新质量观念,并将新型的质量意识贯穿于办学之中:第一,贯彻适用性质量观,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协调和改进影响消费者满意程度的办学因素(专业门类、课程设置等等),以赢得和保持消费者的信赖和赞誉;第二,坚持社会性质量观,在注重消费者需要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因为高等教育是社会文化生产的载体,民办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机构,短期行为只会加剧其市场占有空间的萎缩;第三,注重经济性质量观,讲求质量成本。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和经费问题等因素要求其必须注重办学方向、办学成本和市场可接受性的研究、兼顾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避免盲目追求做大、做全,因为质量的精益求精有一个代价承受力的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质量观也超出了精英时代的唯一标准。 2.加强市场研究,合理定位。虽然现实条件的限制使民办高校不可能在精英教育这一高等教育市场领域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但应该看到,20年前仅仅因为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这一因素,就使民办高等教育赢得了“半壁江山”。20年后的现在,职业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种类的教育,另一方面要为更多的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后,学生成份、专业兴趣、学习经历、能力素质、学习模式也日益多样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与社会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民办高校比起公立高校,现实的办学资源(经济资源与教育资源)有限,如果维持单一的办学形式,很可能既出现服务过剩又出现服务不足,这将进一步加剧自身的竞争劣势。但是,民办高校也有明显的优势,它的办学机制灵活,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小,可以突破传统办学思维的局限,利用独立经营、自主办学的有利条件,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建立适合于市场需要的办学模式、课程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优势为民办高校实现多维人才培养质量规格提供了有利的保证。讲求教育效益,是市场竞争的取胜之道,期望民办高校在弥补教育理论素养不足和加强教学建设的同时,加强市场研究,及时掌握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科学技术发展动态、高等教育需求变化,同时开展“比较”研究,对照分析本校和竞争对手的优劣不足,确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市场,尽快抢占或填补高等教育市场的空白,并充分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不断开拓市场,提供适时、适用的人才,做到既能满足高等教育市场的现实需要,还能把握市场的潜在需求,尽快尽早地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要,实现办学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效益(利益)最大化和效用(满意度)最大化。相信在朝这一方向努力时,民办高校也将树立起独有的特色,实现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