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1)02-0015-04 1996年,欧洲大学校长会议(KPE )公布了《制度化评估:质量战略》报告;1998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这两份报告都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心放到提高办学质量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拟以培养目标、通识教育和教学改革等三个方面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品质作具体讨论。 一 改变传统的大学培养目标,是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一个前提条件。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时代对于人才的看法。“洪堡式大学”培养的是研究高深学问的专家,“威斯康辛式大学”培养的是各种实用性人才。解放前,我国一些大学坚持区分“学”和“术”,潘光旦先生就认为大学教育的宗旨不只是教人做人,做专家,而且要做“士”——承担社会教化和转移风气之责任的知识分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的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和单一,缺少个性,缺少层次和专业特征。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用一种格式化的方式培养人,就必然导致千人一面的结果。比如清华大学,学校条件在国内是一流的,生源也是一流的,学生都具有比较高的潜质和个人成就动机。但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人们发现,在传统体制下,经过四年的培养,清华的毕业生和普通工科院校的毕业生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清华和其他普通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同一的。是和社会需求、学生的成就需求与发展潜力相脱节的。这说明传统的体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高等教育的培养效率是很低的。而目前清华大学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正是基于对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现代大学强调培养目标的类型特征、专业特征、层级特征、校型差异和地区差异。在1998年全国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修订的基础上,教育部又组织了全国1000多所高校同步修订1999年的教学计划。经过修订的教学计划已经打破过去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简单而笼统的规定,开始体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向。比如,复旦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大学,提出要通过通才教育、素质教育和个性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华南师范大学则突出师范性的特点,强调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学科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今后的努力方向。 事实上,现代高等教育在制定培养目标的时候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由于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在制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就应当积极体现社会的需求。在今天,社会的复杂性不断增强,这就要求人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很宽的专业知识面。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强调人才培养的宽平台、宽口径,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成长,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其次,我们认为培养目标的制定还受到学校特色和学校传统的影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同的。比如,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都是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由于南京大学有重视科学、重视学术研究的传统,所以它就十分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南开大学则培养了像周恩来这样的一代伟人,它十分重视对学生做人方面的影响,强调学问与做人的统一。 二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确立一种个性化、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为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现在看来,一个人仅仅拥有一些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复合型人才需要的是一种综合素质。物理学家劳厄认为,素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就是人的思维能力。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依赖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只能造就专家,一个真正和谐发展的人必须同时接受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方兴未艾。人文教育在港台地区和国外被称为“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大陆被称为“文化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或称“自由教育”),它是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大学中的具体表现,是为了有别于工匠式的专业教育提出来的,反对的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长期以来,许多人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大学能否实现“既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员,又培养其成为有教养的人这样一种双重目标”?能否不仅使人学会“做事”(to do),而且使人学会“做人”(to be)?通识教育就是对此所作的回应,它所承担的使命包括:补缺、纠偏,摆脱狭隘与浅薄;整合、贯通,由知识的统摄渐臻智慧的领悟;超越功利,超越“小我”,弘扬新的人文精神[1]。通识教育将在培养全人的理想引导下,通过更为多样化的实践方式来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2][3]。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第一,通识教育不同于通才教育。通识的要义在于强调“识”与“通”,即见识与智慧的通性,强调人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统摄”。通才教育则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它可以将人们导向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就其教育的价值形态而言,通才教育要实现的主要是工具性价值,通识教育则看重教育的内在价值,其希望达到的教育目的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文化目的。两者虽一字之差,但其出发点与归宿是不一样的。第二,在通识教育中,应当整合科学文化与人文化。一般来说,科学文化价值观较为尊重事实、依从客观、以理性的力量和认识的方式达到把握世界的目的;人文文化价值观则较为尊重生命、崇尚文化、以精神的力量和情意的方式达到把握世界的目的。但是,科学文化也属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并且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文化。说到底,科学文化也好,人文文化也罢,就其“人为的”和“为人的”本质精神而言,它们在人尤其在人格中是不可能真正“分裂”的。因此,在通识教育中更应当在整合的意义上使它们保持互为融合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