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第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于去年11月底鸣金收兵。西安交大“西安行知资讯传播有限公司”与香港沿海国际控股公司、上海交大“分布式ISP接入方式”与上海交大创业有限公司等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重庆医科大学“蕺菜饮料”等获奖团队也与部分风险投资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挑战杯”大赛再次点燃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望。 创业冲动叩击学子心扉 前两年,创业的冲动叩击大学生的心扉。继中国第一个学生公司——清华大学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功运作后,大学生创业的锣鼓一直敲个不停。激越的英雄气概以至于狂热的冒险,成为中国大学生创业在1999-2000年上半年的强音。 山东,青睐山东工业大学乔永军等四位同学的“迪迪商业计划书”项目的投资商,为此计划投下450万元。 浙江,20多万元的风险投资,让浙江工业大学四年级学生张伟春的好易计算机信息网络公司施展开了拳脚。 而西安交大的周剑等学生参与研究的逆工程技术和使该项技术产业化的商业计划,得到了海信集团188万元的资金。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热情赞颂大学生创业这一新生事物:“首先,从学生创业这一现象来看,青年人的创业并能有所成就,充分表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才华和能力。同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为青年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其次,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青年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施中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在实践中转变观念,善于抓住机遇,勇于挑战,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坐等别人分配任务的做法终究是会被淘汰的;同时,这些青年人掀起创业潮,是其创新能力和实力的表现,这说明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所以,社会各界不要忽视他们,尤其要充分关注青年人中的顶尖人物,他们是最有朝气、最有实力、最有创新能力的一代。”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刘秀生则从学生自身、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历陈大学生创业的好处:“就个人而言,学生原本是先学习,后创业,现在走比尔·盖茨之路,边学习边创业,对个人的学习、发展大有好处。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能增强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探索新的东西,对其素质的提高大有帮助,尤其是思想素质的提高;过去大学校园里的科研活动学生参与的不多,现在学生创业,使学校的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了,使教学更加灵活,效率更高,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效果更好;这种实践,对社会更有好处,边学习边实践的学生不仅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尽早了解、理解社会,同时在学习阶段就给社会创造财富,学生创业会使社会更有活力,更有效率。” 缘何成功者寥若晨星 然而,大学生创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壮志凌云,但成功者寥若晨星,市场并没有向天之骄子们送去多情的媚眼,更多的却是冷漠和无情。就在第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2000年11月25日在上海落下帷幕之际,全国在校大学生领取风险投资第一人李玲玲的公司门窗紧闭,帐上只剩下100多元。上海的大学生公司70%黯然倒闭。特别是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突然大幅下滑,中国大学生创业也随之跌入低谷。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公司或卖或并,一半以上的公司由于资金问题根本无法投产。就个人素质而言,本科生创业成功的1%都没有,研究生的成功率也只有5%。 那么,现实要发问:症结何在?大学生创业缘何步履维艰?共青团中央的一位书记作了精辟的分析: 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是“单翼的飞翔”,除了年轻和知识,他们几乎一无所有。而市场并不会为“大学生”注入多少怜悯,于是大学生们不得不唱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一次次败下阵来。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则是浮躁的心态。因为浮躁,创业团队刚刚组建,就拼命说:“快给我钱吧,快给我钱吧!”做着“芝麻开门”的美梦。这样,一旦创业失败又迅即心灰意冷,陷入极度的消沉和悲痛之中。 创业意识不等于创业冲动,更不等于立即的创业行动。着眼点在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自然就不会浮躁。于是就能认识到:多数的失败是必然的,少数的成功是偶然的。于是就能认识到:适合创业的人不创业,就和不适合创业的人非要去创业不可一样,让人既心痛又无奈。于是就能认识到,失败的创业正填补了学生创业缺乏创业经验的空白,挫折教育可以给你更多的东西。 着眼点在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自然就能发现:这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精髓是曲径通幽的。“大学生创业”绝不仅仅等于举办几届创业计划大赛,注册几家公司,它应当成为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的系统工程,前者可以将之延入课堂和教案里去,挖掘其高校教育意义上的内容,后者可以从公益性的大教育观念上出发,着力寻找培养年轻学子的创业素质和拉近这支未来创业主力军的最佳结合点。 美国开设有创业者教育课的大学有500多所,20多所代表性理工科大学中具有独立创业意向的学生占据30%,而真正在学习期间就去创业的人很少。以学习为出发点,校内课堂和校外创业公司的办公室都是接受创业教育的地方。 光凭激情是不够的 在学生公司纷纷倒闭、创业失败的退潮中,由三位清华大学学生创办的“视美乐”却是一大亮点。说视美乐成功,不仅指它在一年半的创业过程中,成功地从上海一百赢得5250万元的风险投资,一期250万元投入取得中试成功,去年4月又得到青岛澳柯玛集团追加的3000万元投资;北京总部150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研发中心、青岛3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和年生产能力10万台产品的生产线也在向世人证实:这是实实在在的创业。目前,视美乐的产品——多媒体大屏幕投影机的批量生产准备就绪,60余经销商确定完毕,马上就要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