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0)04-0051-05 一、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及引发的问题 我国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远远大于高等教育有限的供给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面临的基本矛盾。这可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或在校生占同龄人的比率与同我国人均GDP和实际人均购买力大体相同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已经大大落后了。如果考虑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和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使得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基本实现小康以后,接受高等教育已经并将越来越成为适龄青年及其家长首选目标,而知识经济的来临也使人们无论从就业还是从提高自身的素质角度考虑,都希望能接受高等教育;三是我国高等教育适龄青年每个年龄组有2000多万人,如果把18~22岁这一年龄段作为高等教育适龄青年,我国共有1亿多人。而我国现在高校(包括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生人数只有600多万,这就使高等教育潜在需求极为巨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份《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的统计,1998年世界适龄青年(18~23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8.8%,其中发达国家为40.2%,发展中国家为14.1%。而我国1997年只有7.6%,加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也只有9.1%,即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另一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美元,按购买力计算,已经超过2000美元。据对国际上66个国家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规模的研究,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水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6.05%[1]。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相同经济水平国家相比大约落后10年。 从我国居民目前实际用于教育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意向来看,居民的教育消费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根据国际比较研究,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条件下,居民的教育消费额应占居民消费额的7%,而目前居民实际教育消费额比率为4.4%。1997年我国居民用于教育消费总额到达1280亿元,但距7%的教育消费比率,还有大约800亿元的扩展空间。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居民储蓄准备用于教育的支出份额为10%,高于住房消费额7%的份额。如果假定居民准备用于教育消费的支出有一半能够实现,则我国至少还有2500亿元的教育(其中包括高等教育)消费总潜力没有发挥出来(非一年之内消费)。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重要表现。 正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这一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才引发或决定了我国整个教育系统一系列的矛盾并难以解决;才使得我国中小学多年来呼吁的素质教育举步为艰。因为我国高考的激烈竞争已经传递到了小学,甚至传递到了幼儿园。现在我国各地每年中考竞争激烈程度绝不亚于高考。很多家长都感到,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能上一个好的小学和初中,就会在中考时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中考考不好往往就会失去高考的机会,更不要说上大学了。很显然,有考试就有应试;考试竞争越激烈,应试教育越严重,而进行素质教育就越困难。如果哪个学校强调素质教育,但其学生在各类考试中的成绩并不理想(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学生及其家长是不会满意的,不会答应的。 在一定意义上,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龙头,主导着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演化方式及方向。只有尽快扩大高校招生人数,尽快缓解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突出矛盾,才能为素质教育创造宽松的环境,才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现在,由于我国高考竞争太激烈,一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就想方设法出国求学,家长也不惜花重金送子女到国外上大学。2000年初春,在京城举办的英国高等教育展及其火爆场面,预示着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关注我国高等教育潜在的巨大市场。如果我国高等教育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不能尽快缓解,势必会使更多的人到国外求学,势必会把大量的外币带出国门。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高考竞争太激烈,学生出国留学的年龄下移的趋势已经很明显,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长春市某中学以学生初中毕业后都能到澳大利亚读高中上大学的承诺招收初中生。当时要求每个学生交3万元人民币的学费,并承诺这些学生初中毕业时再次10万元人民币,就能到澳大利亚留学。但在三年学习过程中,去澳大利亚的费用不断加码,这些学生初中毕业时要求每个学生交39万元人民币才能去澳大利亚。结果,该校招收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没能去澳大利亚。 由于一些学生的留学年龄太小,生活不能自理,一些家长不得不陪伴孩子到国外读书。更有甚者,一些家长感到自己的孩子在国内考上大学的希望渺茫,为了孩子能到国外读大学,干脆全家移居国外。例如,一位从山东济南移居加拿大的科技人员,谈到移居加拿大的原因时说,主要是为了孩子能上大学。据他说,他的孩子刚刚在济南一所中学上高一,以往的情况是,只有班里学习成绩前8名的学生才有希望考上大学。他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在60多学生的班里属中等偏下,为了孩子的前途,全家决定移居加拿大。当然,这种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全家移居国外的不一定有代表性,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子女求学在一些父母心理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