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决策。在世纪之交,对大学开展素质教育作一回顾和总结,将有利于面向新世纪培育高素质的人才。 一、缘起和特点 大学素质教育既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又是一种现代教育目标,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必然产生的理念,因此,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冲击,大学教育偏重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忽略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世界范围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此进行反思的结果是对大学加强人文教育,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取得共识。因此,各国在面向21世纪战略考虑中,都把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到了教育改革的议程。如1991年美国劳工部发布的关于美国2000年报告《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明确提出了受教育者必须具备五种能力和三方面技能与个性品质的八种要求。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认为:“大学要提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我们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人格。特别是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渗透,使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开始懂得欣赏艺术,从事艺术创造的人逐渐了解科学,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正是这样,尽管在复杂的条件下,无论是哈佛或是美国的其他大学都在竭尽全力为更好地传承文理融合的‘通识教育’而努力。”(注:尼尔·陆登庭:《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不管是“八种要求”,还是“通识教育”,虽没有直接使用“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但并无实质区别。因此,我国大学素质教育也是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向的。 大学素质教育的兴起是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面向21世纪,人类面临着复杂的局面:(1)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总体趋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这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才能掌握现代科技的成果,才能不断开拓创新。(2)科技的发展固然给人类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多彩的生活,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受到破坏。解决这些问题固然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但更需要依靠人类加强自身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心。(3)80年代后,世界各国的竞争日益激烈,主要体现为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这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我国大学素质教育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50年代初院系调整以后,大学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了教育的“教化意识”,过度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分强调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培养的批量生产而忽视教育对象个性的发展,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偏窄、人文底蕴薄弱。因此,大学开展素质教育,希望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引文入理、引理入文、文理渗透”、“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育”,提倡“学会做人”等等,以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可以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大学素质教育是教育工具意识向本体意识的回归。 由于高等教育的任务和性质、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等等与基础教育有很大的差别,还由于专业性和复杂性等因素,决定了我国大学素质教育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1)强调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是人的一种基础素质,它对其它素质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时弊,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成为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它也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突出特点。(2)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对真善美的认识。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理性与真理的力量,道德伦理与法的力量,文学与艺术的美的力量,能够引发思考,从而使人获得掌握、控制和调整世界的方式。在课程教学中发掘真善美的教育因素,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育理性、升华情感、凝炼精神。(3)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和个体反思促进教育影响的内化。大学素质教育是个体的涵养工夫,是大学生素养或修养提高的过程。古人云:“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正是在“切磋琢磨”和“涵育熏陶”中,即通过实践活动和个体反思,大学生才得以将外在积极的教育影响,内化为个体素质。(4)教育效果评价的模糊性。知识可以用书面考试的方法进行检测和评价,而素质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外显。个体的技能、智力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测量,个体的其它素质如品德、意志、情感等是难以进行量化评价的。因此,素质的因素多样,评价方法也就多样。另外,由于大学教育对象思想趋于成熟、学习内容的专业性较强,大学生素质构成就更为复杂,这也决定了难以用常用的考试等方式来评价教育效果,需更多地采用多种方式观察其活动表现。因而大学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具有非量化性及模糊性。 由上可见,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势所趋,是高等教育内部与外部、历史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素质教育思想能较好地将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协调统一起来,并具有自己的特点,因而它在指导着我国大学教育实践向纵深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