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时期。社会的转型和深刻的变革不仅带来经济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而且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必然也会受到改革开放大变革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大的变动性。通过对自1992年至1998年我国数家研究机构、研究刊物及数位德育工作者所做的有关大学生的调查、测验和各类统计资料的汇集与研究,我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价值观念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 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能反映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受以社会、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思想所规范和教育,呈现出了服从集体和国家需要的特征,大到人生理想、职业选择、岗位分配,小到个人的兴趣爱好,甚至婚姻都由组织决定。虽然这种价值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曾起过巨大作用,但是,不可否认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具有强调集体至上性、绝对性的弊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例如,传统价值观要求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统一性,不提倡或抑制人们价值观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又如,传统价值观由于其片面性和缺乏层次性,在强调社会整体价值观时忽视个体价值,强调“义”时忽视“利”,强调“平等”时忽视“竞争”等等。这样,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消失了,合理的个人利益没有了。然而,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现实的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的、市场的需求,动态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这样,原来一直被压抑的个性、自我价值如雨后春笋,迅速地被人们所接受。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正式并积极追求其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需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成就欲望和自我责任明显增长。根据有关方面对全国八省市大学生的思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学习动力的来源,有47.3%的学生认为“为谋求自己美好生活”,高于认为“报效国家”的学生比例13个百分点(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27题统计结果)。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中“信仰共产主义”、“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让位于“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22题统计结果),而择业标准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服从国家需要”二者之和所占比率不足10%,“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却占31.7%之多(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23题统计结果)。就连“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一80年代初期青年的人生话题,在今天的大学生中持“赞成态度”的同学仍有30%之多,还有近20%的人表示“难以判断”(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19题统计结果)。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的评价,1996(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6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13题统计结果)和1997(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28题统计结果)两年,进取意识、自立能力、竞争意识呈不断增强的趋势,两年分别为23.7%和68.3%、25.3%和42.9%、23.6%和76.3%,但奉献精神和组织纪律却呈减弱趋势,两年分别为39.6%和25.2%,36.2和22.9%。这些结果可以表明,当代大学生在自我与社会、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上,明显地向自我和以个人为本位的方向偏移。 二、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 价值目标是价值主体所设想的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主要是指人生价值目标。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应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目标,个人眼前追求的目标应服从于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个人目标应服从于社会的主导目标(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目标)甚至最高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价值目标)。一般来讲,前边代表着现实主义价值目标,后边代表着理想主义的价值目标。大学生只有将现实主义价值目标与理想主义价值目标统一起来,不仅树立长远的和远大的目标,而且也要为理想脚踏实地地奋斗,才能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及饱满的热情,干出一番事业,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国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同全国人民一样是受一种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追求的教育和影响的。那时候强调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解放无产阶级以至全人类,这种价值目标成为人们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因此,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可以牺牲个人的欲望“勒紧裤腰带”辛勤工作,日夜操劳以至奉献自己的生命。应当说,在那个年代,社会上的许多人,履行这一信仰,创造了至今仍令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令人景仰的理想主义人格的丰碑。这种理想,这种境界以至到80年代的中前期,仍然在大学生中间所信仰。清华大学化72班同学喊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北大学生喊出的“振兴中华”就是证明。应该说,80年代中前期大学生“陆续从‘小我’走向了‘大我’,从抽象的人生思辩走向了人生实践,从课堂天地走向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一化,在社会实践中去选择自我的位置”(注:董宽宽:十年回首:中国大学生心态历程《大学生》1989年第4期 第7页)。但是到了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念的普遍性、主导性则大大减弱了。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及受西方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不少人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个人的现实生活最为实惠。如今大学生更为关注的是人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实惠、美好的生活。例如:在义利观上,有89.3%的学生赞同“正当地索取,积极地奉献(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19题统计结果),这与传统的重义轻利的理想主义义利观相比,显然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待“事业第一,生活第二”的观点,有45.7%的同学表示反对,高出同意的学生比例27.5%个百分点(注:北京市教委编:《九十年代首都大学生高校思想教育研究》1990-1994(内部资料)第573页)。认为“现在多数人不关心政治,而只关心切身利益”的学生占64.2%,高出否认的学生比例46.2个百分点(注:北京市教委编:《九十年代首都大学生高校思想教育研究》1990-1994(内部资料)第574页)。现在许多学生在学校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学习实用知识。有82.8%的同学认为“想学一些实用知识的心情更迫切了”,仅有4.9%的学生表示否认(注:北京市教委编:《九十年代首都大学生高校思想教育研究》1990-1994(内部资料)第557页)。96(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6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26题统计结果)97(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31题统计结果)两年的统计,外语、电脑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所占比例一直居首位,分别占73%和56.6%。现实主义的一个突出表现还体现在大学生对物质享受、对金钱不加掩饰地追求。赞同“有钱能使鬼推磨”观点的大学生达49.3%,同49.6%的否认比率基本持平(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6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14题统计结果)。作者在对九十年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时,发现当代大学生评价职业的主要参数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力、职业的稳定度等,这些都是很现实的条件(注:张存库:九十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青年探索》 2000年第1期 第43页)。“理想、理想,有利就想”、“一切向钱看”等口号已被许多大学生所崇尚,以往的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正在退出主导地位,被注重个人的、现实的存在和追逐金钱的现实主义价值观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