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收费作为一项具有深远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制度已经确立。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本文拟从观念和操作两个层面对高等教育收取学生费用的标准、费用管理、收费与教育公平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高等教育收费现状及问题 1985年前后,我国一些高等学校已经开始了向部分学生收取学费的尝试。1989年,教育主管部门从政策上肯定了高等教育应该实行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制度。进入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改革速度逐渐加快,收费政策的普及范围逐年扩大,高校收费水平也不断提高。1995年,实行招生收费并轨改革的高校增加到246所,经请示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又发出《关于1995年普通高等院校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1995]1013号),规定实行招生收费并轨改革的高校收费标准一般专业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1200元,个别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可适当上浮10%。1996年2月,针对部分艺术院校的特殊情况,国家计委对艺术类院校收费标准也进行了规范,艺术类院校区分不同专业可以按每学年2400元、4000元和6000元收取学费。1997年,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普遍“并轨”,我国高等教育在全国实行收费制度。目前,大学学费标准最高的是上海市,每生每学年3800-5000元;最低的是云南省,每生每年800-2000元。全国教育收费收入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已接近15%,成为除财政拨款外教育经费的第二大来源[1](P16-17)。 问题一:高等教育收费标准是否合理? 1997年,我国高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学杂费成为接受高等教育必须支付的一笔不小的开支。从国际比较来看,学杂费大都占高等教育生均经常性成本的20%~35%。我国自高校实行“并轨”以来,普通高校学生生均缴纳学费2500~3500元左右。约占生均经常性成本的25%,占居民家庭收入的1/5~1/3,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学杂费所占比例并不太高[2](P34-36)。 然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来,一个普通家庭为培养一个大学生除每年需缴纳3000元左右的学费外,每月还要拿出200~300元的基本生活费,这样所需的费用已超过2万元。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言,这样的收费标准已不算低。统计资料表明:199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储蓄2075元,农村居民人均储蓄171元。若城镇每户近3.2人,农村每户按3.7人计算,则城镇和农村每户负担一个高校在校生4年支出分别需要储蓄3年和32年。如果对高校新生实行全额收费,而大学4年每年学费1万元,加上其他支出(以每年5000元计),则城镇和农村每户负担一个高校在校生4年的支出,需要储蓄时间则高达8.4年和88.5年[3](P17~19)就目前状况看,绝大多数家庭尚无力承担全部教育费用。 本文认为在我国实行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是好的,但在制定学费标准时还要照顾到贫困家庭的承受能力。如果费用过高,一般家庭消费不起,既造成社会不公,也会抑制民众对教育的需求。因此,在确定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同时,相关的配套政策亦应出台并逐步健全起来,使我国的高校收费标准逐步趋向于合理。 问题二:高等教育收费是否符合学生的承受力? 确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必须以付出费用的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基础,不应超出学生及其家庭平均最大承受能力。 1.从现实支付能力和预期支付能力来看中国居民的经济承受力 居民的经济支付能力应该分为现实支付能力和预期支付能力两大类。就现实支付能力而言,我国居民储备总额到1998年已达53407.5亿元,人均4279.1元;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42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62元[4](P8-11)。而依据国家统计局对部分城市居民家庭的调查,在城镇居民储蓄目的的排序中,子女教育高居首位。根据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父母只要子女肯读书上进,宁可昼夜劳作,也会供子女完成学业。因此,对于目前高等学校每年收取的2500~3000元的学杂费标准,中等甚至是偏低收入的家庭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支付能力。 对于那些对教育费用的现实支付能力极低的中、低收入贫困家庭子女而言,他们亦可以通过较高的预期支付能力来承担这笔费用。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助学贷款已成为我国各商业银行重点推出的贷款品种。由于大学生的劳动力素质高,其就业机会、预期收入都较高,再加上助学贷款的数额一般都不大,还不足以达到恶意破坏信用的程度,故大学生的未来还信用度是相当高的,银行自然愿意对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 从这个角度看,对于目前高等教育收费,我国居民尚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2.以现实的眼光来考虑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情况并不乐观 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还较低,1997年人均收入才750多美元,温饱问题刚刚得到解决。总体上说,居民还不很富裕。6万亿元存款量不小,但我们不能忽视存款的结构性。要考虑到12.5亿人口中真正属于9亿农民的财富有多少,而3.5亿的城镇居民当中还有近0.2亿的已下岗职工及潜在的未下岗职工,还有许许多多低收入的一般工薪阶层等。有人曾对6万亿元存款进行了解析,认为存款中表现为“公款私存”以及以银行存款形式的黑色收入,大约有1.3万亿,余下的才是农村居民存款(约1.3万亿元)和城镇居民存款(约3.4万亿元)。如果对居民家庭收入的存款余额作类似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会发现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明显拉大,收入分配向两极发展。根据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的发展报告,我国1995年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居民个人存款的60%为20%的人所有[3](P8-11)。依此计算,6万亿元存款中普通居民的存款并不多。如果按照学费人均1年1万元外加生活费5000元的标准,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将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尽管中华民族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为让下一代接受高等教育,会愿意花费多年的积蓄甚至去借贷,但在教育消费支出增大的同时家庭其他消费支出必然会受到抑制,即存在所谓的“挤出效应”。所以,高校收费应当进一步考虑居民的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