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关怀和持续发展出发的大学绿色教育是近年提出的新观念。这一观念目前仅在发展之中,并未达成共识。2000年6月,东北大学开展了关于大学绿色教育的调查活动,对大学生环境意识、大学显性绿色教育和隐性绿色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文试结合调查结果,论述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一、开展大学绿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开展大学绿色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建设文明社会的象征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国也率先制定出《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原则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江泽民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会议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并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中国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也承担着为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提高意识、知识和技术的重大责任。在大学开展“绿色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2.开展大学绿色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目前还在沿袭传统的非持续性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无疑也反映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首先,高等教育某种程度上呈现出较强的功利性,片面强调以人为中心,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否认自然和环境的价值;其次,高等教育体制不合理,文、理、工分家,单科院校林立,专业设置过细,现已成为制约高教发展的“瓶颈”;再次,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开展大学绿色教育,正是改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某些弊端的突破口。 3.开展大学绿色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教育不仅是环境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进入21世纪以后,环境意识将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它又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和新的组成部分。 二、大学绿色教育现状分析 1.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对于环境意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我们认为环境意识指的是在一定哲学理念下人们的环境素质,既包括理论认识也包含实践要素。具体而言,包括环境伦理意识,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的了解,环境政治经济与法制意识,环境心理意识等四个内涵。2000年6月,我们对东北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环境伦理意识较好。所谓环境伦理,关心的是人与自然究竟以何种关系相处的问题。许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人是宇宙中心,是万物主宰”,信仰人类的价值和人的创造性潜力,自然界成了人类征服的对象。全球生态的恶化迫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人与自然究竟应该如何相处。调查表明,广大同学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其中95%的调查者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而仅有5%还坚持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这表明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较强。 学生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的了解不够。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大学生应当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有相当的了解。但调查显示,仅有33.3%的同学知道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80%的同学对环境科技常识仅仅是停留在“听说”的层面,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认知,这就影响了同学对环境问题的判断,降低了对环境的敏感度。 学生环境政治经济与法制意识一般。环境保护是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各个角度去考虑,并加以综合,从而解决环境问题。这就要求妥善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与国家方针政策,环境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调查表明,相对来说,广大同学环境法治观念、环境政治观念较强,但在环境与经济关系上,认识到环境已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却没有意识到二者是可以实现良性互动的,也就是说,没有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学生环境心理意识淡薄。环境心理意识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美的鉴赏和感悟,人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程度,同时努力使环境意识转化为一种心理自觉,使人每时每地都感受着环保之必要的存在,并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自觉维护生存环境。调查发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对环境要求较高,但不能形成一种心理自觉,不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总的来看,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广大同学虽有较明确的环保价值观念,但在行为上表现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较为淡薄,对自己的作用以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清;也就是说,在“知”和“行”上差距较大。 2.大学显性绿色教育现状 所谓显性绿色教育,是指包括有关环境保护的必修课、选修课、讲座以及对毕业设计进行环境分析在内的与教学相关的环境教育。调查显示,大学显性绿色教育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需要。具体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环境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中国整体的环境教育体系极不完善,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严重不足,社会公众环境教育、成人继续环境教育几乎空白。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大学独立承担环境教育的重任是不现实的。大学的教育体系也不完备,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陈旧的,环境教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教材建设严重落后等等。 学科分类的局限。传统科学分别沿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独立的发展,而我国的教育体制又过早的实行文理分科,使大学生很难受到系统、深入而又科学的环境教育训练。学校除了环境院系外,其他院系和专业的同学很难受到环境专业教育,这就极大的制约着环境知识的普及,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环境思维、环境意识、环境观念和环境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了。即便是环境科学类的环境科学、生态学的专业,也由于忽视人文教育,而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