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的是精神”。事实证明“精神乃力量之源,生命之本。”可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当今”这个相对稳定和平的“软”环境里,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日渐舒逸,人的精神斗志也最容易麻痹、懈怠。再加上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消极影响,以及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积弊等诸多因素,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某些方面是相当“脆弱”的。这里的“精神状态”主要涉及人生态度、价值观倾向、意志坚韧度、生命热情以及人格品质等领域,“脆弱性”则指缺陷和不足。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理该走得理智、健全、精神。因此,研究当今大学生精神状态的“脆弱”性并提出相应策略甚为迫切。 一、现状扫描 当前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十分关注。诸如“我们为什么这么困”,“在这个软红尘里,我们呼唤清醒!”(注:文林、高碧芬:“我们为什么这么困”;许知远:“通才教育—心灵拒绝切分”、“看,这个激动人心的地方”,《中国青年》1999.11.15.13;)等等参见于报刊。 “其实,这已是老话重提,早在十年前,人们就对大学生素质问题表示过担忧。”(注:杨晓苏:“二十年校园文化热点梳理”;陈图文;“知与行的背离: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思想倾向”,《中国青年研究》1999.3;)“目前,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非议主要集中在缺乏起码的道德修养,自私自利,志大才疏,眼高手低,难以共事,懒惰,冷漠,狂妄等”。“一些大学生有智商没智慧,有前途没壮志,有文化没教育,有知识没思想,有青春没热血,有个性没品性,有理想没实践。(注:黄白兰《盲点——中国教育危机的报告》,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 版,第154页;)……以上这些无论权威与否, 但起码给了我们一个最基本的信号:当今大学生在精神领域的确存在问题,其精神状态也确有“脆弱性”一面,主要表现在: (一)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人生终极追求和主体价值观不明朗,在价值选择上采取双重标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在实践中则是“知”与“行”的背离。 毫无疑问,我国长期的“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等思想教育已起到较大作用,当今大学生以“国家为重、关心集体、乐于助人”为主调的价值取向还是突出的。但在进行具体的价值选择时他们又往往采用双重标准,且偏重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社会只是作为个人发展的现实条件而存在。他们认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但并不一定内化为自己的行动,“知”、“行”背离相当突出。在一项调查中,“34.7%的学生选择以国家利益为重,60.7%的学生希望最好是小损己,大利国。”而当问及“放学时,恰好暴风雨来临,你首先想到是帮助他人的只占15.7%,赶紧回家(个人不受损)的占62.8%” 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一方面大学生对改革开放高度认同,对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口诛笔伐。另一方面却对改革到自己头上的“不包分配”、“学分制”、“并轨制”牢骚丛生:“最好学校再给一些帮助”’“再管一管”,“试行得慢一些”。他们极力强调“素质发展,真才实干”,但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却比比皆是,对应聘单位严格的聘选程序也满腹抱怨。 (二)“意志薄弱”是当今大学生精神状态“脆弱性”的重要表现,并突出反映在学习热情的短时性、被动性以及情绪波动的“两极化”上。 从心理学角度讲,情绪不稳定是正常的,但“两极化”突出则只能说明精神品质的脆弱性。如今面对“竞争择业”和“毕业即下岗”的巨大压力,许多学生也有一种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刻苦勤奋时却怎么也不能持之以恒地保持一贯的热情。往往高兴激动起来时如火山爆发,干劲十足;而情绪低落时又一落千丈,不见天日。尽管随着新一轮“读书热”的到来,大学生又注重读书了,但却给人一种“喧嚣、浮躁、沉静不足,热闹有余”的感觉。且他们学习的兴奋点又常随外界影响而变化,学习内容也基本上是在应付学校规定的学业与寻找社会需要的“热点”之间游动。“今天过级,明天考证,后天还要将TFO,GRE来试一试。”许多学生反映:“课堂上记笔记手写得发酸,交作业前慌乱地赶抄,考试前两天学的比一个学期的还多。”总之,当今大学生好读书,但不深研,求上进,但缺乏耐性,行为处事又总有惶恐、被动之感。而这与现今越来越强调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是不相适应的。 (三)精神状态“脆弱性”的又一症状,如“悲观厌世,少有激情,干什么都没劲”在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1997年,南京师大一位学生在给学校校报的一封信中写道:“上大学后,外部压力降低了,精神压力也渐松懈,在过了一段无所事事的日子后,感到了空虚和厌倦”。(注:叶勤:“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探索新方法——兼记江苏高校‘求解人生’校园大讨论”;邵国平、汤兆武:“浅议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凌常荣:“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做好跨世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版)1998.2,1996.6.4;)不必谈这封信掀起的波澜,至少它大胆陈述了这样一个显然存在、但长期以来又为善意的舆论不愿揭穿的事实:当今大学生的确存在“空虚、无聊”的困惑。用一些同学的话讲:“上大学没意思,上课没意思,读书没意思,考研没意思。”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没劲”的情绪像蛇一样缠住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而他们的《考试铭》也说:“学不在精,作弊就灵,功不在深,会看就行”。还有些大学生因看破红尘,既痛苦绝望又玩世不恭:“学点东西玩玩,做个实验玩玩,搞个调查玩玩,谈谈恋爱玩玩。”(注:杨德广、晏开利主编《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79页;)表现在思想领域则是皈依虚无主义和消极逃避、 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