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 (2000)03—0091—03 作此题目一方面是由于在面向21世纪的信息时代需要强调大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由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另一方面是缘于笔者十数年的图书馆工作经验以及与图书馆界人士交流得到的这样的一种认识:大学教师中有相当多人的信息获取( Infornation access)能力低。信息获取能力是信息能力的基础, 而信息能力又决定着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则决定着知识创新能力。信息能力关系重大,不容轻视。 一、信息能力是大学教师业务能力之一 胡德海先生在《人生与教师修养》一书的第十三章《大学教师修养》中,明确了大学教师必须具备自学能力、再现能力、指导能力、研究能力、信息能力、操作能力、预测能力,这些能力组成大学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信息能力在能力结构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证。 胡先生将信息能力纳入大学教师的能力结构中,认识是正确的。但他对于信息能力本身的认识也许需要加深。他认为,信息能力主要有两种:一是接收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储存、检索的能力;二是利用信息进行判断、做出决策的能力。笔者认为,信息能力应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信息获取能力,二是信息整理能力,三是信息利用能力。信息整理能力指的是对所获信息进行甄别、加工、分类、储存的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即是利用信息达到目标(产生新观点、证明被怀疑的旧观点、产生新的思想、支持被否定的已有思想,丰富已有知识,形成论著、科技成果等等)。这两方面虽然不容易有高能力,但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信息获取能力则是认识也难、提高也不容易的关键问题。 信息的获取用“接收”二字来表述是不准确的。“接收”二字让人联想到收音机、电视机等电子信号接收工具,拧开开关,有关信息便如意而来,听者观者可以坐享其成。信息,一般也不会象掉到牛顿头上的红苹果,让信息受体“顿悟”而“接收”,非要寻寻觅觅,“众里寻他千百度”不可。 信息,分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两种。直接信息要通过实地调查、实验、观察等途径获得。古人说过,“道可道,非常道”,“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调查、实验、观察得来的直接信息,可以丰富或纠正间接信息,还可能得到知识创新的第一手材料,获得新知。因此,信息获取特别重视直接信息。 间接信息又分为口头信息和借助载体传播的信息。口头信息即他人口语相传的信息,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其中除了一些属于街谈巷议、无稽之谈之外,也往往有真实的未被人重视过、利用过的信息。调查工作往往不忽略口语相传的材料,古代的“采风”就很重视这方面的信息,用作制定政治、军事、社会建设诸方面决策的参考材料。借助载体传播的信息一般是将信息借助文字、符号、图像等形式通过相应的载体(如金石、竹帛、纸制品、缩微胶片、幻灯片、光盘、磁盘等)进行传播的信息,这类信息是人类记忆的活化物,是重要的智力资源。信息获取,一般指的就是这一种信息,甚至专指一般的图书文献及其复制品(缩微片、光盘、磁盘)中的信息。本文谈信息获取,也就谈这类人所共知的信息的获取能力。 如何获取一般图书文献及其复制品中的信息?途径有四: 1、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对原始文献的信息进行收集、 分类整理而成的二次文献,一种工具书就是一个信息库,学者治学不必凡事都要亲自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可以通过他人已建成的信息库——工具书达到自己的目的。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过:“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目录是工具书的一种,是浩翰知识海洋的渡舟。其它工具书也是获得信息的捷径,如字典、辞典、政书、类书、百科全书、年签、手册、资料汇编等等。每一种工具书都有其收集信息的范围,都有其检索的手段与方法,掌握哪种工具书收集有什么信息、有多少种检索手段,对于一个要获得信息的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笔者接触过的大学教师,有的很善于利用工具书,有的则是连一般工具书可以解决的问题自己也不会去查,他们的科研能力、科技成果水平也同样的有差异。信息获取能力不强,所获的信息难以满足全面而准确的要求,其科研水平、学术水平也就受到损害,更不要说知识创新了。 2、利用图书馆目录。图书馆藏书数万至千万,规模不等, 不象书斋可以“一目了然”,必须通过目录才能了解藏书,由此而获得有关信息。任何一个要利用图书馆藏书的人,都应该树立目录意识,了解所要利用的图书馆有些什么目录(一般有书名目录、分类目录、著者目录和专题目录),掌握这些目录的检索方法,懂得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什么目录(已知书名用书名目录,已知著者使用著者目录,依类求书用分类目录)。大学教师往往因为能够直接进入图书馆就书架阅书,往往忽略了目录的使用,其结果是使用图书馆目录的能力弱化,由此而消耗更多的时间于书库中,进而影响到其本人的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