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作出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成立, 是我们党和国家建立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五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为主,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综合重点大学。 在党的三代领导人关怀下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8月在延安建立的陕北公学师生, 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60多年的奋斗历史,与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关怀联系在一起。 1937年7月,中央委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吴玉章、 董必武、徐特立、张云逸、成仿吾等筹建陕北公学,吸收广大有志青年,为抗战培养优秀的干部人才。 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对陕北公学的建立和发展非常关心。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来到陕北公学发表演讲。著名的《论鲁迅》(1937年10月19日)和《在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大会上的讲话》(1938年4月1日)两篇著作,就是根据他在陕北公学的两次演说整理的。后来他在给陕北公学的题词里,又概括地表述了陕北公学的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顺利地解决。”这段话不仅成为一批批陕北公学热血青年的座右铭,而且成为中国人民大学一代又一代学子不断追求的精神底蕴。 1937年到1939年两年间,陕北公学培养了6000多名抗战干部。毕业生高呼“毕业上前线”,分赴抗日前线,点燃起全民抗战的烈火。毛泽东充满激情地说,陕公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因为她为着抗日救亡而设,因为她吸纳了全国乃至海外华侨的优秀儿女。“有了陕公,中国就不会亡。”这些话,极大地鼓舞了陕公师生。毛泽东同志还亲自为陕北公学规定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等校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10月3日, 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张澜、林伯渠、何香凝、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等亲临大会。刘少奇副主席在讲话中指出:“这个大学是我们新中国办的第一所新式大学,在中国历史上以前没有过的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1953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央把中国人民大学的任务进一步明确为两点:第一,为国家培养建设骨干;第二,为改造旧的和建设新的高等教育树立一个新型正规大学的典型。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之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悉心关怀和指导,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才培养、办学形式、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上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文革”期间,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中国人民大学停办八年之久。“文革”之后,百废待举,复出之后主持教育工作的邓小平同志,积极主张恢复中国人民大学。他曾经多次指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并指示中国人民大学“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59页)。在他的积极呼吁和大力支持下,197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得以正式恢复。在此前后,邓小平同志还就人大复校以后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问题作出过重要批示。 进入九十年代,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关心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曾经先后两次为学校题词。1997年人民大学6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同志对人大题词:“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培养跨世纪优秀建设人才”,对人民大学保持文科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提出了殷切期望。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为人民大学发展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精神底蕴。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人民大学 作为我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综合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永远站在时代前列”的精神,在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民主团结、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校风,确立和保持了高水平的学术地位和教学质量,为我国高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复校20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走上了一条稳步发展,不断改革的道路,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成绩最辉煌的时期。学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布局、课程结构、教材建设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改革,学科建设成就斐然。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拥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的学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博士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全国重点学科、国家教学基地、国家社科基地,都居全国高等学校之首。学校在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和管理、文史政法等学科优势的同时,根据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现在,人民大学的法学、新闻学、工商管理、金融学、文史哲等学科的诸多专业均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并享有世界性声誉。 5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的科学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注重研究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为繁荣和发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做出了突出贡献。1978年至今,全校共取得科研成果47000多项,平均每年2400多项, 约占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1/7。“九五”以来,在全国社科规划办和教育部组织的项目评审中,人民大学获准立项的科研课题数量,居全国文科类高校第一位。人民大学所获全国社科研究成果奖、北京市第四、五届社科研究成果奖的奖项均列全国高校之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