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的问题与危机 1.问题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资产价值已相当我国国有企业单位存量资产(10万亿元)的2.2%,相当国有事业单位存量资产(2万亿元)的11%。这样一笔宝贵的社会资源,在我国传统体制下,没有用好、用足、用活,其潜能和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形成高等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结构配置内在矛盾分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高等教育资源组成不合理。表现为教育人口多, 教育资源少;教职工多,学生少;党政人员多,专任教师少;本科生多,专科生和研究生少;普通高等教育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少;教育资产用于教职工部分多,用于学生部分少,等等。 目前世界各高等学校平均职工与专任教师比为1∶1~1∶2,我国平均为1∶0.7;世界平均师生比例1∶14,我国为1∶13;世界平均本专科生比为1∶5~1∶10,我国为1∶0.74;世界平均每所高等学校在校生为5000~6000人,我国平均仅为4100多人。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组成不合理,导致办学效益低。 (2)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广大农村拥有80 %以上的人口和国土面积,但只占有10%的高等教育资源,反之城市只拥有20%以下的人口和国土面积,却占有绝大多数的高等教育资源,因而造成广大农村高等教育资源奇缺,局部城市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大面积干涸、局部泛滥”局面。同样,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以及沿海与内地之间也存在这种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现象。这种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格局,不仅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长期均衡发展,使“教育机会均等”难以实现,而且也会加剧城乡对立。 (3)高等教育资源产权单一。 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产权绝大多数为国有,而且隶属于各个部门和单位,相互处于隔绝和凝固状态,该流动的不能流动,该互换的不能互换,该互补的不能互补。造成人才积压、场所闲置、设备放空。同时人、财、物全靠国家投入,不能利用社会、集体和个人的财富,来弥补高教资源的不足。这种单一的产权,不仅导致高等教育单一的体制、单一的模式、单一的规格、单一的渠道,而且容易使高等教育走上低投入低产出逐步衰退的恶性循性。 (4)高等教育资源管理僵化。表现在机构臃肿、人员庞杂; 条块分割、地区封锁;自我体系“小而全”、“大而全”;学校社会化;责、权、利不清,平均主义大锅饭,等等。建国以来,高等教育机构人员逐年膨胀,行政开支以年10%的速度递增。按苛希纳公式,管理人员比最佳数量高出1倍,则时间多出2倍,成本多出6倍。 我们的管理人员往往比最佳数量高出不止1倍,那么,按这种管理公式,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效率之低,效能之差是可想而知的。 (5)高等教育资源运作粗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靠国家统一调配,经费由国家统一发给,运作的动力系统是行政驱动,权力系统是集中控制,信息系统是指令传导。从而形成了学生由国家统招;教师由行政统一安排,干部由党委统一任命,职称工资按国家指标同步晋升;专业统设、教材统编,各校雷同;教学、科研、开发局限在小圈子里进行,多年不变。教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学生被造就得千人一面。紧俏与饱和无法区别,质量高低缺乏社会评判。科研成果许多放在纸堆里,无法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开发)的投入与效益不挂钩。总之,教学、科研、生产(开发)在无动力、无压力、无竞争的封闭环境中刻板而迟缓地进行,社会的需求与变化高校不能迅速地作出反映,形成高校的封闭性和迟钝性,从而也梗阻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6)高等教育资源增值低。 原因之一:多年来我国对教育欠帐太多。教育投资只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3%,这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当今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价值总量按国际汇率对比计算,尚不及美国年教育投资的1/6。原因之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效益差。大批场地闲置、设备放空、人浮于事,增大了生均成本,降低了资源价值。现在世界上与我国规模相当的学校,其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平均高出我国2~5倍。如果我们的规模效益赶上世界平均水平,不但可以多培养人才,也增大了高教资源价值。原因之三:高等教育资源流失大。据统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天损失国有资产1亿元,共损失5000多亿元,而教育资产就损失了300多亿元。 2.危机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普遍十分紧张。1999年进一步扩大招生后,超负荷运转状况更加严重,高等教育资源存量达到使用极限,隐伏着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等教育人口急剧增加,资源配置不断失调。近几年, 高校教职工虽然稳中有减,但在校生连续猛增。1997~1999年3年共增加153万人,年均增加51万人,为1949~1996年间年均增加12万人的4倍多, 堪称建国以来之最。因增长速度快,原有高教资源配置平衡不断被打破,出现了规模与条件、数量与质量、发展与稳定、改革与规范管理等多重矛盾,也潜伏了种种危机。 (2)高等教育资产增长滞后,生均资产占有量逐年锐减。 据统计,1997~1999年,高教生均总经费年均递减5.3%,年减350元;高教生均公用经费年均递减5.6%,年减160元;生均校舍由28.9m[2]减至27.8m[2];生均教学用房由8.5m[2]减至7.2m[2];生均图书、仪器也大幅度减少。学生宿舍、食堂拥挤,图书、仪器不足,大班上课、做实验。整个高校大容量超负荷运转,潜藏着巨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