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受一场大变革。其中既涉及到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包括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与就业体制等方面的内容;又涉及到高校的教学改革,包括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还涉及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改革项目。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所有的改革实质上都与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有关。正因如此,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本文不揣浅陋,意欲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与方式作疑问式思考,以与广大学者交流。 一、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含义的提问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包括中央政府、地方社会部门,工矿企业,私人资助者、教育的受益者和家庭)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总体教育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的地区或学校,即宏观层次配置。这主要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数量和布局的调整、高等教育市场的调控、教育投资渠道的拓宽等手法来进行;一是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既定的条件下,一个地区或高校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即微观层次的配置。这主要是高校自身通过扩大招生规模、调整学科结构、提高管理效能、更新教育内容、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来实现的。(注:参见刘晖:《论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研究》1994年12期)可以看出,宏观层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目标在于使总体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使之流向最适宜的地区和高校,以取得资源流向的最大效益。而微观层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则在于提高高校的资源利用率,使一定的投入能产出数量多、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人才,以取得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 从上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分析来看,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资源配置”与“资源分配”是否一样? 以笔者的理解,资源配置应该包括资源的分配以及分配后资源的使用。因为,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重在如何把总资源分配到不同的地区和高校,它并不涉及资源如何有效地使用;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不涉及资源分配的问题,而是资源的使用。即使我们可以说微观层次资源配置中,仍能把对资源在一定地区、一定高校的使用看成是资源的再分配,但我们无法说宏观层次资源配置就是对资源的使用。因为,分配更多指向把资源进行合理的配比,使用则更多指向对资源进行合理的挖掘。所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高等教育资源宏观层次的分配,一是高等教育资源微观层次的使用(再分配)。这样,明确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分配与使用关系后,我们在研究其资源配置改革的时候就不会混淆宏观与微观各自的重点和内容。 第二,人力资源是否包括学生? 以往,人们在讨论人力教育资源的时候,多将其归结为教师和管理人员两类。但现在学生也被算入人力资源之内。那么,这里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在讨论高等教育资源的时候,是以“办教育”为出发点,还是以“受教育”为出发点?如果以“办教育”为出发点,那么,所有的教育要素都可以看成是高等教育的资源。其中就应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即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和学生;而且只有把学生也加入教育资源中,才能构成完整的人力资源概念。在这里,“高等教育资源”作为整体成为“办教育”活动的客体。如果以“受教育”为出发点,则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活动,自然在人力资源中会把学生排除掉。因为,持这个出发点的思考者怀揣着这样的问题来考虑教育资源:如果要让学生接受一定的教育,有哪些教育资源可以利用。在这里,“高等教育资源”是作为“受教育”活动的手段出现的。虽然从通常的思维路径来看,我们讨论高等教育资源的时候,往往更多的是从“办教育”的角度出发,所以不能忽略学生这一人力资源要素。但区分这两个出发点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教育教育资源配置提供一种思路与思考。 二、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提问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计划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一种是两者的协调综合。而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争论与研究重点则集中于前两者。所谓计划方式,指国家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重要的部门和高校,从宏观上的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高校也按计划使用资源,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由国家分配到一定的地方去。它的配置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即由国家或政府来统筹社会上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与使用。所谓市场方式,指依据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互动的规律,凭借市场的调节,通过公平竞争的社会机制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到最适宜的方面。(注:参见刘晖:《论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研究》1994年12期)其配置主体是消费者与企业,即由消费者和企业所形成的市场来调节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我国在长期实行高等教育资源的计划配置后,现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倍加关注市场方式的资源配置。这种关注的转向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计划方式是否是绝对的错? 我国因吃了不少计划经济下计划方式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苦头,因此,一谈到计划两个字就“色变”,似乎计划是个“罪不可赦”的东西。但如果我们从一种理想而又行动到位的角度来看,计划方式则是最好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因为它免去了资源分配的不准确和资源使用的浪费,使一切资源都能“到其位,利其用”。只是计划方式的政府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条件在目前还很难达到,这就是,政府配置的信息必须是准确的、完备的。再加上,计划制定和决策人员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以及所处地位和所代表利益上难以避免的偏向,这使得计划方式配置在实践中常常发生随意、偏颇、僵滞和低效等弊端。但我们应看到,这种弊端并不是计划方式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它在实际运行中人为造成的;然而我们面对这“人为”却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能为力。所以,虽然计划方式在实践中,因投资渠道单一、条块分割、资源浪费等问题而限制了地方和高校的主动性与活力,我们也仍然应公正地对待和使用这种配置方式,不能一概把它归结为一种传统、守旧,甚至错误,尤其是社会主义的错误。正如市场方式也有它运行的条件一样,如,它要求高等教育的每一个要素都是自由流动的,包括人才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和资金市场等;要求高校与受教育者是自主的;要求高校的价格市场化等等。如果这些条件达不到,则市场方式的资源配置同样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任何一种资源配置方式都有它运行使用的条件。从某种角度讲,没有资源配置方式本身的好坏,只有方式运行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