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龙头,十分重要。抓学科建设,必须明确学科建设的意义,掌握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研究和解决在新形势下学科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 从高校的实际情况看,学科建设这项最重要的工作,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没有校领导分管学科建设,也没有一个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学科建设工作。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个方面通力合作;工作难度大,而且不易见成效;工作复杂,难于考核。因此,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用主要精力抓学科建设,院、系领导要将学科建设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高校学科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和研究活动中针对认识对象,而将自己的知识划分出来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具体体现在:单元独立,保持张力,注重实效,自由探索。大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因此,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 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例如,美国1999年大学评估中,加州理工学院排在第一,超过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成为世界顶尖的学科。正如田长霖先生所说:“加州理工学院为什么会变成这么著名的大学?它的腾飞就是靠两个教授,一个是密立根,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使这个学校的实验物理迈进了世界一流;然后是冯·卡门,钱学森先生的老师,他把美国的航空技术带起来了。有了这两个人,加州理工学院就世界知名了。” 科学研究的水平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首先要能抓住学科前沿。前沿是学科的生长点,前沿的突破就是创新;前沿是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突破前沿,学科就向前发展了。能否抓住学科前沿,对于学科来说,是学科自我评价能力成熟的标志;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学术带头人最重要的品质。只有在高水平的学科,才能洞悉学科前沿,抓住学科前沿。 科学研究中重大问题的解决要靠强大的学术实力。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可能聚集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建设高水平的基地,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只有高水平的学科,社会才能对其产生认同感、信任感,因而也才有可能承接重大的科研项目。由此可见,没有一流的学科,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大学。 2.学科是教授们成长、活动的土壤 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重要特点是事业单位与学科组成的矩阵结构。一方面,教授们在学校的院、系等事业单位中活动,另一方面,又活跃在与国内、国际密切相联系的学科领域。教师与学校、社会的联系主要通过学科,因而,他们对学科的忠诚大于对学校的忠诚。 一流的学科,才能培养一流的学者。中国有一句俗话,叫“水涨船高”。综观我国各大学的院士,一般集中在某一两个高水平的学科。例如大连理工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力学学科,吉林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化学学科,华中科技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机械学科,中南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材料学科。1998、1999两年评选出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大多产生于国家重点学科。因为一流的学科有大师举旗,在高层次的研究与碰撞中,学者们耳濡目染,学术水平自然能够得到较快的提升。 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一流的学者。现在各大学都在竞相引进人才,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一流的学科,很难吸引一流的学者。假如你这个学科没有博士点,不能培养博士,高层次的人才不愿意来。有的单位不惜重金,聘到了一两个水平较高的教授,但由于学科水平太低,最终也很难留住人才。 3.学科、专业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 每个学科,通过自己特有的语言、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自己的学科文化。这种学科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和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引导人的道德品质定向发展。多数的学科、专业,将对应一定的职业。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例如,教师应“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医生应“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工程技术人员要重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养成严谨的作风。这些要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影响学习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每个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思考问题的方式、习惯。例如,文、理科,注重学术性、理论性,讲究思想的高度,观点的新颖,并以此来衡量、评价别人的成果。工、医、农科,则注重实用性,往往以“有没有用”来衡量事物。因而,对某一件事,往往文科学生问“为什么”,理科学生问“是什么”,工科学生则问“怎么操作”。 对学习者的性格施加一定的影响。在这方面,培根作了透彻的分析,他认为:“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我国古人也有“学问变化气质”一说。 对人的未来成熟有着重要的关系。学生进入大学,确定了专业,自己今后的发展就与这个专业联系在一起。学科、专业“授人以‘能’”,培养他今后谋生的能力;“激人以‘动’”,激发他今后献身专业、奉献社会的动力。未来也是一种教育因素。这种与学科、专业相联系的对未来的构想,将影响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