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无论是从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角度来考虑,还是从促进农村现代化的目的出发,都必须把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问题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来研究。我们认为,要有效解决农村高级人才严重不足和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问题,必须对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进行辩证分析,客观把握农村高级人才的需求特点,扬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组织人事工作的思路,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农村自主创业。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粗放经营的格局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村高级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21年来,我省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如果冷静分析一下21年来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年农村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五个方面:一是党和国家实施了正确的农村政策,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提高农副产品价格等;二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兴办;三是当地自然资源的发掘消耗和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使用,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农民是靠山发家,靠水致富;四是大量资金的注入,包括国家农业贷款的投放和民间资金的周转;五是商品严重短缺,市场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的状态。当然,相对稳定的农业科技人员对地区性农业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作用不可夸大。 西方经济发展史证明,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时,对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要远远大于对高级人才的依赖。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高等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尚难形成。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高教与经济之间的谐振加强,才会出现“耦合”效应。这个临界点是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虽然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正在向这个临界点接近,但目前显然还有一段距离。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仍未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道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党政干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高级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更有一些领导由于自己任期有限、大学生作用发挥需要时间等种种原因,在接纳高校毕业生方面表现消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拒绝安置大学毕业生的情况。所以,解决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问题必须首先正视这一现实,绝不能想当然地把“到农村去”当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条捷径。 二、当前农村高级人才需求特点分析 (一)农村高级人才预期需求数量虽然可观,但预测思路值得推敲,间接地对现实需求产生的误导 近年来,我省绝大多数县(市)都制订了人才引进的近期计划和长远规划。从这些计划和规划来看,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就业是有广阔的需求空间的,如《江阴市人才工程“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提出,每年乡镇科技人才新增0.22万名,“九五”期末,全市乡镇科技人才总数达2.1万名,2010年达4.8万名。但是,仔细分析这一类反映农村急需高级人才的计划及文章,我们发现,他们往往是遵循这样两条思路:一是根据当前高级人才在农村的比例非常低的现状,强调说明农村急需高级人才。如“苏北地区农村较为匮乏,据有关部门统计,平均2700亩土地拥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每万亩土地只有1名中级职称的农技人员,乡镇企业的专业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3.7%”。 二是按照某一类标准来推算人才需求。如“按照国家惯例,一些发达的国家要求,2000年只有十分之一的人中才有1名管理人员。 ”我们认为:第一种思路为人才现状分析;第二是理论需求测算。严格来讲,二者均不能客观反映农村现实的人才需求。尤其需要辨别的是农村拥有高级人才的现状和对高级人才的现实需求这两个概念。人才现状是对农村高级人才现实拥有量的一种统计分析。而人才需求是在农村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人才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感到的不足。这两个概念,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绝不能把二者简单地视为一一对应的关系。许多人正是把从农村高级人才拥有量偏少与农村急需高级人才这两个判断看作是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简单地把农村看作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殊不知如果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不从根本上发生转变,高级人才的需求不可能有急剧的增加。 (二)农村目前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直接制约了基层乡村对大学毕业生的即期需求 大家普遍认为,在农村,目前可以提供的就业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基层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现有岗位的自然减员和人员调整;二是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但是,如果作一些具体分析,情况并不乐观。 首先,基层乡镇同样面临着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问题。来自省农调队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在乡镇一级不仅正式国家干部普遍超编,而且使用了大量的“乡有”人员和临时人员。今年1-7月份,连云港市赣榆县在29个乡镇清退乡镇编外人员4345人。基层乡镇人浮于事的状况由此可见一斑。从中央到地方已经从减轻农民负担的角度对精简乡镇机构、裁减冗员提出明确要求,乡镇多余人员分流工作也已启动。此时此地,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当官”难免有“来不逢时”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