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731(2001)04-0060-08 一、绪言 中国玉学是中国特有的玉文化的高度集中与理论升华,它有一个发生、发展及其社会功能逐渐演变的过程。它源远流长、持续发展,源头可能偏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北、中、南三地。当然,其出现的时间、辐射的力度与波及的范围均有不同,并互为碰撞交流,甚至融合蜕变。三地玉文化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进入文明时代它趋向统一,不仅为皇家朝廷巩固统治地位、传播文化思想发挥了作用,还成为广大庶民百姓聘礼、装饰、鉴赏、收藏的重要对象。 1.玉的两种定义 我国传统的玉定义成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这是儒家对玉的界定,反映了儒家的玉观念,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经研究证明:玉实为我国最古老的、最重要的华夏传统文化基因及其中华文明的载体。在我国史前时代已具有朴素的美学和神学的内涵并被奉为神物和宝藏,涵盖了矿物的、文化的双重内涵。这是传统玉观念的重要特色。 现代矿物界称玉为由透闪石的极细微晶体交织而成的致密块体集合体,化学成分为含水钙镁硅酸盐,其质地细腻、光泽晶莹、色彩淡雅、硬度较大,国外将其列入宝石学范畴。可补传统玉观念之不足。 2.玉文化的历史贡献 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里,原始人在打造石器过程中发现了玉。估计在距今约一万年之前,先民们便用玉磨制成非生产用的器物,这标志着古人已将玉从石头中筛选出来,视玉为一种美丽而神圣的有别于一般石头的一种特殊材料。于是玉在尚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经历了六千余年的发展,被制为祭器以祀神灵、琢以瑞信象征统治权力,上述祭祀、瑞信等玉器在其主人死后还要被殉入墓内。总之,它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埋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但是进入文明时代后,玉的神圣光环渐被淡化,其古老传统基因亦被逐渐遗忘。在礼崩乐坏的东周时代,儒家为了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抓住了古老的玉学、玉文化的传统基因,赋予玉以德(九德、十一德),君子比德于玉,无故玉不去身,玉便衍化为君子的化身,玉德遂成为其继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田玉被认定为真玉,也是帝王玉的主流。与之同时,玉符(色)亦渐为士大夫所青睐,并将玉色提高到玉美学的高度,使摆正玉质与玉色的关系成为突出的问题。 3.先哲考证的积淀 先秦与汉晋古文献里留下了不少的有关玉和玉器的充满了神秘的、观念的、理性色彩的珍贵资料。因玉无款识,给考证工作带来极大不便,收效甚微。清代考据学兴起,旁及玉器,上自乾隆弘历,下迄金石学家吴大澂均以《周礼》等古文献验证传世古玉,对其定名及功能的鉴定考据上做出了贡献,但较金石学尚有逊色。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科学的传入和蓬勃发展的民主革命的浪潮推动,章鸿钊、郑德坤、郭宝钧、夏鼐、王逊等学者分别从地质学、历史学、考古学及哲学、美学角度探讨了玉、玉器的学术价值,提出了不少的宝贵见解。 4.玉学的提出 近50年来,我国考古部门正式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古代玉器,这为研究其演变规律提供了实物资料。在此基础上,国内、港台及国外的历史、考古、文物等各界人士发表了数百篇有价值的报告和论文。同时,国家文物局开办了两个干部培训中心,提高了在职文物干部对玉器的认识和理解,并委托北京大学考古系培养了古玉鉴定的研究生。尤其令人高兴的是在考古界涌现一批关注玉文化的充满青春活力的中青年考古发掘研究人员。上述情况说明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从广度研究玉和玉器的主客观条件。为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眼下迫不及待的任务就是要组织有关学科的学者共同探索玉学的深刻内涵及其理论框架,恢复其历史面貌,以促早日建成玉学这一崭新而又古老的学科。 5.玉学的重要意义 玉学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传统基因及其独树一帜的学术课题,也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在世界学术论坛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对华夏文明、民族特性及其伦理道德的形成与健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美育熏陶上都会起到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所以,玉学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玉学的范畴、主旨与方法 1.玉学的范畴 玉学是古代玉文化、玉器的功能与形式的演变规律的科学提炼和理论升华。是研究玉文化、玉器史的一条总纲,纲举目张,条缕分明,它像一条红线那样贯穿于玉、玉器发展与演变的始终。 玉学在古代玉文化的长期发展的历程中虽然文化积淀甚为丰厚,但备受其本身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终未形成独立的学科,这是我国古老玉文化及历代学者留下的极大的憾事。 2.玉学的基础 我国甲骨、金文及先秦古籍留下不少有关玉学及玉器功能的文字资料,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提出玉文化中有关美学的、神学的、政治的、礼制的、伦理的思想基础和文献根据,这一情况在我国其他物质资料中确是难得一见的,这是玉及玉学特有的情况。 近50年来发掘出土了上万件的玉器,其位置具体、年代准确,是研究玉器功能、玉美学、玉神学、玉瑞信、玉德说的第一手资料,它也是玉文化、玉学的载体。 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不可胜数的传世玉器,只要经过辨伪、鉴定,区别真赝,分别对待,它也是研究玉学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 这两批实物资料是构成我国玉器史和玉文化框架的物质基础。但迄今我们已经掌握到的这两批古玉资料,只不过是各个历史时期所存在的玉器之一小部分,也就是它的凤毛麟角而已。所以,仅以所见玉器推论其历史面貌及其发展水平是不够客观的,也是极为困难的。这就需要参考先秦文献的有关记述,使玉器与文献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互为印证。在玉学理论的研究中文献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