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0;B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1)08-0148-06 一、“洞天”是什么 洞天——十大洞天与三十六小洞天,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道教圣地。在悠久的民族历史中,是我国哲学、宗教等思想文化领域有声有色的舞台,在今天的旅游娱乐、对外开放中,又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窗口。但“洞天”一词究竟缘何而起,有哪些含义,却素无确解。请看最新出版的权威性工具书《道教大辞典》[1]释义: “洞天:神仙所居之所,率在名山洞府中。《云笈七签》有《天地宫府图》叙明洞天福地:洞天有十大洞天与三十六小洞天。《茅君内传》:‘夫大地之内,有地之洞天三十六所,乃真仙所居’(参阅三十六洞天条)”。 即“洞天”是神仙所居名山洞府(名山即大山或著名的大山——笔者注),该辞典又释“洞府”、“谓神仙所居之处”。那么,1.为什么“洞天”又在“洞府”中?2.按“洞天”之解,“洞天”只是大山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按“洞府”之解,则小山、丘陵、平原、海岛上,神仙居住的地方都是洞天,“洞天”到底为何物?3.为什么“神仙所居”总关联到“洞”? 1989年版《辞源》及台湾《中文大辞典》等13大工具书也只作上述类解释,使人难解疑云。 笔者认为,“洞天”就是道教认为的“山洞中另外有一个神仙世界”,它本来是表述一个认识、判断,后引伸为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一概念的形成,涉含了极为广阔的民族文化因素,体现着这一国产大型宗教的中国特色。为此,笔者试从语言文化角度,从道教的教理、教义及有关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窥视其事物起源与流变。由于此题目未见前贤有述,抛砖引玉,敬祈指正。 二、“洞天”一词起源小考 首先需要作出界定:1.道教创立前有无本词?2.它属普通词语还是宗教术语?3.它是否借自其他宗教?是否外来词?4.他是否若纯属道教术语,最早见于何处? 笔者查阅了300种以上专书辞典、大型辞书及各类著作的索引、引得、通检等,结果是: 1.道教创立前,其原著已成书的有关工具书和东汉后成书的非宗教类书籍的有关工具书中均无本词,各大辞书也无创道前例证。 2.有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工具书及经典和外来语辞典类均无本词。 3.载有“洞天”的各工具书中,其引例最早的,是初唐陈子昂《送中岳二三真人序》中诗句,“杨仙翁玄默洞天,贾上士幽栖牝谷”。 “洞天”在道经中又何时出现?任继愈先生指出: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洞极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为道教最早经典。而《周》文及其注、解、鼎器歌等9篇文章,和《太平经合校》、《抱朴子》中,均无“洞天”,[2]道经中有三部洞天福地专记:南北朝人伪托东方朔著的《十洲记》中,尚无“洞天”,直到唐末五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才始见此语;北宋张君房修校的《玄笈七签》,对“洞”的阐释和运用贯穿全书,因其单刻本多,流传广泛,普遍影响着民间对“洞”的理解和运用,在道经中是统计、概括“洞”字意义的基本依据。本文即以它为基本参数作探求。 三、“洞”是什么 “道君曰:元气生于眇莽之内,幽冥之外,生乎空洞。空洞之内生乎太无,太无变而三气明焉。三气混沌,生乎太虚而立洞。因洞而立无,因无而生有,因有而立空。空无之化虚生自然。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气所生出乎空,元气所生出乎洞,始气所生出乎无。故一生二,二生三,二者化生以至九,玄九反一乃入道。真气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气为和,以成于人。三气分判,万化禀性。”[3] 按倒序看,天地人——物质世界的一切,均出自始、元、玄三气,而三气出于空、有、无,空、有、无又均立自于“洞”。在道教的世界起源观中,“洞”的含义等同于空、无。 道教之“道”,又是如何产生的? “太真科玄:混洞之前,道气未显。于恍莽之中,有无形象天尊,谓之无象可察也……极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寿无亿之数,不始不终,永存绵绵。消则为气,息则为人,不无不有,非色非空……无名可宗、强名曰道”。[3] 即“道”最初也孕育于眇莽幽冥、不无不有、可消可息的“恍莽之中”,其出生环境也是清虚、空无的“洞”。 可见“洞”是生出道、天、地、人的母体。“道”得以寓托、借以行世的具体物质又是怎样生成的? “盖闻未有天地之间……唯吾龙君,犹处空去寂寞之外,玄虚之中……太初之时,老君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口吐开天经一部”,“太初得此老君开天之经,清浊已分……生生之类,无形之象,各受一气而生:或有朴气而生者,山石是也;动气而生者,飞走是也;精气而生者,人是也。”[3] 这里,山石、飞禽走兽、人生于三“气”;三气出自老君开天;老君出自空玄、寂寞、玄虚,即“洞”。我们再次看到,“洞”在道教中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本原,是创立世界的最基始元素。 从中我们还看到,“名山大川”的组成物质,——山石,被指明是由道教的朴气所生成。即山石的“玄曾神父”也是无声无形的“洞”。 在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中,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种类的物体之一是山石。这就使人看到了这一国产宗教中,山石——名山大地,与道教活动场所的特殊关系。山中的洞穴,更使人前后左右上下,全方位地包围于“朴气”之中,人处洞穴,更能体会到和体现出全身心奉道事神的气氛。因此,道教对洞穴情有独钟,洞中奇人异事,于记载屡见不鲜: 1.丹砂出自“穴” “本经曰:丹砂者万灵之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上品生辰锦石穴之中,而有数色,……土砂,生于土穴之中。……金座则宿有仙骨,清虚练神,隐之岩穴。则其神仙采与食之,便当羽化升腾高清矣。”[4]